大小龙井曾滋养半个遵义城 如今被建筑“吞噬”

17.01.2016  10:37

  井口边堆满各种垃圾的大龙井。

  压在建筑下的小龙井。

  文/图本报记者姚强

  实习生邹历勤

  近日,有市民向贵州都市报96811热线反映,遵义中心城区丁字口龙井沟巷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大龙井、小龙井已快被周围的建筑“吞噬”,水质也被污染。对此,龙井沟社区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保护,留住遵义城的古井文化、也留住老遵义人的古井乡愁。

  800年古井,被建筑“吞噬

  1月14日上午,在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走进龙井沟巷,远远就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这里就是小龙井,被周围修建的房屋压在了下面。”社区工作人员指着路边一处建筑暗口说。

  记者看到,周围高楼已遮盖得小龙井不见“身影”。若不是知情人指引,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不过是建筑暗口下的一条排污道。记者走进暗道发现,一股清泉正哗哗地流淌着,暗道内布满各种垃圾,能闻到臭味。

  社区工作人员叹息说:“附近居民楼的生活污水,均排向小龙井边一个小洞里,把小龙井的井水都给污染了。”据估算,小龙井流出的水柱直径约20厘米。按此计算,1分钟可以流出7.5立方米的水。

  离小龙井不足10米远,就是大龙井了。

  记者看到,大龙井位于一个堆满杂物的小院内,井里仍有水,井口呈圆弧形,石板上长满了青苔,看得出已经废弃了很久。井口旁还有一块立于1993年的石碑,碑上记载着过去龙井沟社区协调各方修缮龙井的历史:“望我市民,饮水思源,以爱井护井为己任……

  据介绍,因两口井的取水口一大一小,分别被称作大龙井和小龙井。龙井沟巷和龙井沟社区也因此而得名。

  据《遵义市志》上记载,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遵义建城起,就已有大龙井、小龙井了。也就是说,大小龙井已有800多年历史。

   大小龙井,曾经滋养半个城

  “自来水进了家,就没人来挑井水饮用了。”附近居民喻绍伦说,别看小龙井的井口小,顺井口爬进去,里面是一个约2米高、10多米宽的溶洞。小时候他曾和伙伴们一起进入井中玩耍,往里走一两百米还走不到头。大龙井虽没水涌出来,但井很深,不管怎样用水,总不见井内水位下降。

  据了解,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遵义还没有自来水。龙井沟、凤朝门、新东门,以及方圆1公里的居民都到大小龙井这挑水喝。可以说,大小龙井曾经滋养了半个遵义城。遇到天干年份,挑水的人排成长队。

  采访中,居住在大小龙井旁边几十年的居民纷纷表示,这两口井水质好,清澈透亮,井水冬暖夏凉。

  关于大小龙井还有不少传说,在《遵义市志》中也有相应记载。“井前有石刻卧狮,传说很早以前已通灵性,常至田间嬉戏,践踏秧田,农夫含恨追击至龙井,乃知其为石狮,遂于其背凿孔,楔以铁钉。

  喻绍伦说,从小他听得最多的传说则是,一头灵狮在龙井沟居住了多年,有一天要离开了,便托梦给当地人,说在这里住得很开心,很感谢周围的人,所以要赠泉水给大家,于是第二天天降大雨,雨后便得了这两口龙井。

  社区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保护

  谈到如何保护好这两口古井,龙井沟社区主任周晓萍摇头叹息,“若启动保护,真有不少困难。

  周晓萍说,小龙井周围有10多栋楼200多户居民,若想让小龙井重见天日,只有拆掉这些楼房,但这个代价又太大了。周晓萍认为,新修一条排污道,让附近居民生活污水不再排到小龙井内的洞里,保持井水水质干净。至于大龙井,有关部门如能协调拆除掉周围小院和旁边几栋居民小楼,整个大龙井就能凸显出来。

  采访中,不少居民也称,虽现在不再饮用井水了,但看着井水遭污染并白白流淌,心里很是痛心。

  “用这井水来浇花、冲洗街道、洗车等非常适合,既减少支出,也节约了水资源。”居民杨大姐说。

  周晓萍表示,大小龙井算得上眼下遵义城区“活态”古物了,对它们的保护,不论是财力还是人力,社区是无法完成的。周晓萍呼吁有关部门牵头拿出措施,尽快保护两口古井,留住遵义城的古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