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剧大师周信芳之子“麒派画家周英华”沪上办展任意、即兴背后,暗藏京剧神韵

18.04.2015  02:44

原标题:京剧大师周信芳之子“麒派画家周英华”沪上办展任意、即兴背后,暗藏京剧神韵

今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京剧创始人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周信芳之子周英华在中国大陆首次个展“麒派画家周英华”昨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呈现他的艺术创作成果以及与父亲一脉相承的麒派艺术风格。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周英华的32幅绘画作品、10幅主题性艺术收藏品(西方艺术名家为其绘制的肖像),以及其父周信芳的珍贵文献资料。

视觉艺术助幼年的自己融入异乡

周英华的艺术及其人生的丰富性从他的三个名字可见一斑:代表中国文化的“周英华”,代表西方身份的“Michael”,以及代表着多元融合的“Mr.Chow”。

1939年,周英华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周信芳是中国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在周英华的童年时期,因为父亲的原因他对京剧产生了极大的热忱,他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戏剧艺术家。然而,命运将他引向了不同的方向。在12岁的时候,周英华被送到伦敦。突然间,他失去了他所熟悉的一切,家人、语言、文化,甚至自己的名字。周英华改名为Michael Chow。孤单无助并努力融入异乡世界的“Michael”逐渐在视觉艺术中找到了一丝安慰。

对于父亲周信芳而言,可谓戏如人生,而对周英华而言,则是人生如戏:小小年纪远赴异国,让他过早地思考人生,从而有意识地规划和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他的艺术人生像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结合了行为、绘画、观念、日常生活甚至生意,是又一种“总体”艺术。

借其他艺术家的手和眼来审视自己

周英华的艺术由四个部分组成:父亲的麒派艺术、Mr.Chow餐厅、肖像艺术收藏和他本人的绘画创作。父亲的麒派艺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某种高度,对父亲艺术成就的崇敬,和他自身在海外所遭遇的中国身份的不被重视形成了落差。因此,他创办了高端中国餐厅,让西方人从和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饮食文化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并加以尊重。

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10件委托知名艺术家创作的周英华肖像。媒介和尺寸各异,出自一大批西方著名艺术家之手。展品包括朱利安·施纳贝尔、吉斯·哈林、埃德·拉斯查、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和安迪·沃霍尔的绘画,乌尔斯·菲舍尔的蜡像,以及亚历克斯·以色列的对谈影像。这些肖像是周英华在借其他艺术家的手和眼来进行自我审视、认知和形象塑造,他以这些肖像为镜照见了自己。正如他所言,“我整个一生都在努力创造某种可以让我儿时所熟知的那个非凡世界重现的东西”。

创作核心是大写意的中国式表现主义

本次展出的周英华本人绘画作品体量巨大,部分高度超过3米,绘画使用的材料除了成堆的颜料,还包括上千根订书钉、放在塑料袋中的美元、银箔、渔网、厨余垃圾等。有评论人说这是一场“颜料工厂的大爆炸”。此次上海特展,他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独家制作20幅绘画作品,在开展前,周英华于展馆现场制作,用渔网、颜料、报纸加以火焰燃烧来作画。

虽然重拾画笔之时已年逾古稀,但周英华有着年轻艺术家的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他的创作有杰克逊·波洛克行动派绘画自动化、任意化、即兴化的表征,但其核心是大写意的中国式表现主义。其创作的关键之处和秘诀所在是画面背后由京剧器乐所指挥的节奏和京剧“做、打”表演动作的韵律。

据悉,同时展出的还有一组周信芳从1915年至1961年的文献摄影。观众可欣赏到这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在经典剧目——比如《四进士》(1956年)、《萧何月下追韩信》(1924年)、《徐策跑城》(1920年代)——中的演出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