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五个强化助推石漠化治理 

24.05.2016  12:46

大方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石漠化面积达205.3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2.92%;潜在石漠化面积64.8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3.53%。为有效治理石漠化,近年来,该县将石漠化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科技支撑,探索出了一条以药克石、以林克石,治理石漠化的新路子。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按照以恢复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治理目标,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科学防治、依法治理,坚持整合资源、集中连片治理,狠抓规划建设,综合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林药结合、农村能源建设等措施,既用好用活有限的工程资金,又确保治理面积达标。

二是强化项目带动。以林草植被建设项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为抓手,充分整合资源,自200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5409.97万元,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94.49 平方公里,涉及朱仲河、木柏河、陇井河、西溪河、格里河、龙山、三岔河、岔河、瓜仲河等10条小流域和羊场、理化、黄泥塘、星宿、等15个乡镇56个行政村。

三是强化结构调整。立足地方特色,把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化发展。全县累计在石漠化治理区域种植桃、李、核桃、板栗、柿子等经果林2.62万亩,种植金银花、前胡、独活、牛蒡子、草乌等中草药1.64万亩,林、果、药结合,解决了农民长期发展与短期收益的问题,有效巩固了治理成果。

四是强化机制创新。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和林、果、药结合的治理模式,破解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中的资金难题、技术难题、管理难题和产品销售保障难题等,实现了工程实施参与社会化、资金投入多元化、种苗品种优质化、技术服务专业化、田间管理科学化以及效益分配多样化,涌现出了星宿乡朝全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羊场镇蒋云明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林下种药、林下种草等生物措施,实现了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创新,将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示范研究”、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香椿和灰毡毛忍冬在喀斯特峰丛谷地石漠化地区的混交栽培技术及生态恢复模式”、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葛藤在石漠化生态恢复中的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的科研成果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以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动物研究所、毕节市林科所等为技术支撑,打造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