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专业
贵大新闻网讯 (记者团 刘向宇 何瀚章 姜技芩 报道) 当我们踏进大学校门,专业就成了我们的一个身份标签。在家里,亲人会问你学什么专业;在学校,新认识的朋友也会问你学什么专业。专业似乎成为划分人群的一个标志。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如今专业问题已成为很多人的顾虑,考上好的大学没有读到好的专业,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又怕不好就业,导致很多人在求学路上迷茫甚至迷失。专业是否真的决定未来?让我们一起说说关于专业那些事。
专业选择:当初决定是对还是错志愿“后遗症”
每年高考后,填报志愿都是一场混战。家长们忙着打听周围上大学的孩子学的什么专业,情况怎么样;孩子焦急的向学长、学姐询问自己喜欢的专业内容;各类媒体也开始各种信息轰炸,让家长和孩子们头晕眼花。当真正填完志愿后,有些人却发现当时的选择似乎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很多人在填报志愿时都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当时我报这个志愿,根本不了解我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东西,当时自己的分数不够,听了老师的建议,就选了新闻专业。”敖亚鹏说。
他人建议是选择专业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是受自己分数的限制。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考生上哪所学校、哪个专业。一些同学谈论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时,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的分数不够,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才被调剂到目前所学的专业。还有的是因为家长喜欢这个专业,希望孩子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而帮孩子选择专业。
信息轰炸
网络上流传对专业的调侃和吐槽,通过各类帖子、微博传播,让最“差”、最“好”专业开始出现。每年,毕业季后,毕业生们总是谈论十大最难就业专业。2014年最难就业专业有:公共事业管理、历史学、行政管理、环境工程、国际政治与外交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学、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当这些信息经媒体传播后,同学们有了对专业选择的偏见。各种就业难的信息以及数据也加重了同学们对就业情况的担忧。
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让在校学生担心不已。一些外省的同学表示,自己毕业以后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找工作,现在就业太困难,网上的数据也让他们担心。自己在异乡,很难走下去,回到家乡,还能有父母帮忙。
自己的选择
进入大学后,自主的时间变多,生活氛围变得轻松。一些同学不能像高中那样安心学习,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了解,又受到网络等信息的影响,开始盲目吐槽自己的专业,认为就业前景很糟糕。另外,在当初填报志愿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点不在学习的专业上,这些也会让同学们吐槽自己的专业,而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我自己本来是想学习法学的,自己对法学也比较喜欢,但是分数不够,没有能上,现在有机会转了,我想转法学,虽然不一定会成功。”肖坤雨同学说。但另外一些同学则认为,就业情况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你是否能找到工作,也不能成为你吐槽专业的原因和理由。心理学专业的雷杨说:“你没有吐槽自己专业好坏的理由,任何专业,只要你自己学好,就能找到工作,学不好,就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在吐槽专业之前,应该先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
误解专业:吐槽后应反思
大学里,每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都有高低之分,学生对专业的吐槽之声也不绝于耳。曾在网络上流传过关于“你知道你自己的专业今后是做什么吗?”这样一个帖子。帖子中,提到土木工程、通信工程、社会教育、生物工程等一些大家熟知的专业,毕业后,学土木工程的成为搬砖工人,学通信工程的成为爬电杆修网络的工人,学社会教育的成为拿棍子当街打人的暴力分子等。这些可以视为一种吐槽,也可以视为一种对专业的不理解。但这样一个帖子在同学们之间广泛流传,成为一时的热议话题。其中一些“中枪”的同学在转发时发表自己意见,“今后,你们就在这里来找我吧。”“我的未来竟然是这样的。妈妈,我要重新选择专业!”
平时生活中,很多同学也会谈论到自己的专业,一些学工程制图的同学总喜欢在空间、朋友圈里晒自己的作业。“每次一想到自己要画这样的东西,我就一个头两个大,真想自己不学这个,但专业又需要,唉!”张俊这样感叹。不光是理工科专业的同学这样抱怨,文科专业的同学也有这样的想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刘娟秀说:“起初认为自己选择的专业还不错,学的应该还比较有意思。结果,学习的现代汉语中,各种语法分析、作品赏析,同时还要每天写日记,感觉自己回到了高中,真的很痛苦。一些课程很枯燥,就拿《鲁迅作品赏析》来说,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习他的文章,现在我们还得继续学习、分析,感觉真的很无聊。”
在一些聚会的场合,大家也会不自觉谈论到专业的话题,动物医学的胡焱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谈论起自己专业的一些事情,比如最近的一些实验,一些课程安排等。在一次吃饭时,大家吃老鸭汤,他为了让大家“少吃点鸭子”,故意说这个鸭子的颜色和自己做实验的一样,同时还说了实验的过程,让在场朋友都不想再碰这只鸭子,纷纷吐槽胡焱的专业很残忍。这种对于专业的误解并不稀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杨涵说:“我们专业很容易让人误解,很多人把我们的专业想得太简单,太没有专业性。其实我们专业需要深入学习的还有很多。”她说,“很多人都说自己懂得文学,其实不然,他们简单地认为自己读的一个好的故事就是一个文学,这样的人都误解了汉语言专业的意义。”
专业学习:坚持还是适应
转专业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进行,同学们在经历了大一一年对自己专业的初步学习后,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了。不同的人开始有了不同的选择,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自己的专业,决定转到别的专业学习,另外一些同学则更加喜欢自己的专业,决定一直坚持下去。在上学期,刘娟秀的身边就有两位同学转入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问及原因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我喜欢的人在这个专业”,因这样的理由作出的选择,显然是不太理性的。学习新闻的敖亚鹏在大一结束后,就选择转专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我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她解释道,“我爸爸一直不喜欢我读新闻,认为这个专业太危险,不适合女孩子来做。觉得当老师比较好,新闻专业毕业后当老师只能在高校,但当高校老师的要求至少是研究生或者博士,但这费用太高,家里不能承担,所以选择转专业。”
于洪强说:“我以前是政治与行政专业的学生,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因为高中我读的是理科,上大学却被调剂到一个纯文科的专业,刚开始时感觉不适应,也不想学习有关这个专业的知识。”政治学这个专业,对于以后考研或是考公务员这些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政治学需要看很多学者的著作,沉淀于书海之中开阔自己的眼界,阅读,思考,提升价值观。但由于兴趣所在,于洪强选择追求自己喜欢的理科专业,所以在大学一年级,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他强迫自己早晚上自习,刻苦努力学习,获得专业第一的好成绩的同时他也得到可以转专业的机会。为此,他失去了拿励志奖学金的资格,离开相处了一年的室友,换了学院、转了专业。他说,“虽然牺牲了不少,但是能换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很值,一切都要重头开始,一年需要学习别人学了两年的知识,确实压力很大,不过只要想到自己想做工程师这个梦想,我就有信心和决心继续努力。为了自己以后的理想工作,现在就要学好这个专业。”一个好的专业,一份好的工作,一心简单的追求,于洪强就这样走上一个新专业的道路,努力前进着。
人各有异,虽然有着相似的经历,来自法学院的黄婷婷就没有想过转专业。现在的她回忆起学习法学的那一年,自己改变了不少。“高中时我很讨厌看政治、历史这些书,所以就选择读了理科,大学选专业时也是机缘巧合地选择了法学。刚开始的时候,看到宪法、法制史这些文科类厚厚的书,感觉很郁闷,一个月的大学生活是如此的漫长与无奈。”但是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怎样,要么好好地走,要么自暴自弃,所以,黄婷婷坚持好好地走好自己选择的路。她说:“刚入校时我就知道法学是一个就业亮黄牌的专业,学的人多,市场需求小。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不能放弃我就好好地坚持走下去。”在后来的学习中,她也慢慢地发现了法学的魅力所在。“日行跬步以至千里,在大学一年级,我阅读了不少的法学著作,写了几本阅读笔记,自己已从当初冲动的性格变得淡定自若,学会思考很多社会问题。现在的我没有想过这个专业以后会有多好的前景,但我相信四年的法学学习会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并非单纯地想考过司法考试,拿到那个过级证来证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多厉害,而是一种思想的本质转变。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用一个法律人的思维来感悟社会,感知人生。我想这才是法学能带给我最有价值的东西。”黄婷婷这样描述着自己现在的生活。
考研,成为又一次选择专业的好时机。很多学生在考研时都会面临着选择:是继续本科专业深造还是跨专业重新学习。在大三就已决定考研的王郑宇也曾对专业选择有过思考,但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实习生活后,他就决定跨专业考研,给自己未来的职业多一个选择的机会。他这样说:“我本科是材料化学专业,这是个就业面挺广的专业,我自己也很喜欢。但是在我实习的时候才发现如果我研究生还是这个专业的话,我以后也许就会在化工厂工作。”但由于自己是个爱动的人,不喜欢过在工厂做实验的枯燥生活,王郑宇选择报考自己曾经也很喜欢的中文专业的研究生。“考虑到就业环境的问题,化工厂太寂静,生活单调,和我的性格相差太大。还有一个原因是其辐射严重,对身体有所影响,我以后想从事文字工作,做一名杂志社的编辑,所以研究生读中文更适合。”任何的选择都源于现实生活的影响,专业亦是如此。
如今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更倾向于好就业,专业性强且适用的,而忽略兴趣。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看,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最有激情的领域,才能将其能力发挥到顶峰,全身心投入其中。真正的大学教育旨在能追寻自己人生和社会的问题,而并非某一个特殊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做专业的奴隶,能做到凌驾于自己专业之上去思考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更是一个大学专业所应达到的一个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专业,即是一个“我喜欢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这个社会让我做什么”的集合体,做好选择的你可以风雨兼程,也可以摸索着前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采得百花成蜜后,即可为谁辛苦为谁甜。
转专业:冷静分析
受网上各种形式的“坑爹专业”、“失业最高专业”的影响,大家对某些专业避之不及,又对热门专业疯狂追捧。高考没能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或者没有考取“高人气”专业,进入大学后的转专业机会就变得珍贵起来。这四年一次的机会,一定要充分考虑,作出冷静的判断,才是对自己未来负责。
“还是以兴趣为主”
大三的李燕现在是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今年,是她在这个“阳盛阴衰”的学院里学习的第二年。大一过后,李燕的成绩达到了跨院转专业的要求,原本在农学院学习的她“没有考虑那么多”就转到了土木学院。
刚刚来到土木学院的那段日子对于李燕来说并不轻松,要补大一一年落下的专业课,要适应新的校区和新的老师,但是李燕倒不觉得“难”。她说转不转专业还是要看你的兴趣,只要有兴趣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当她的成绩达到了转专业的标准后,“觉得自己不应该浪费这个机会”。在转专业前后她的想法并没有改变太多,“在哪个专业,就好好学本专业的知识。”
专业转不转,兴趣是向导,踏实是道路。兴趣使然,当然要为自己最初的梦想努力。但是身在哪个专业,就要做好分内的事,学好本专业的知识。
“看看合不合适”
人文学院新闻系的张潇琪今年大二。在大二第一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她经历了一场“转专业风波”。张潇琪家里的哥哥姐姐都是学经济的,为此她的妈妈也想要她转到经济学院学习经济专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申请,她还是因为成绩没达标准而失败。“最开始是遗憾失望的,但是后来心态就调整过来了。”再次提到转专业不成功的张潇琪语气平淡。
经济类学科对于文科生来说是热门专业,穿着制服端坐在银行里的职员给人工作稳定、薪水较高的印象。对于文科专业的张潇琪来说,转到经济学院就像“给未来买保险”。这次与转学院失之交臂意味着在大学四年几乎不能进入经济学院。“将来应该没有机会转了,就算有机会我也会仔细考虑,看看合不合适。”张潇琪担心的是数学。张潇琪本身的专业是不用学习数学的,转到经济学院就一定要学数学。以后再转过去,数学课落下太多,她担心自己跟不上。
在转专业的时候,课程设置的不同是一个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一时头脑发热心血来潮之后是几年都要学习的课程。自己是否能够补齐缺失的课程,适应新的科目?特别是文理跨界转专业,对于学生的智力和心态都是一种挑战。
“专业并不决定你的未来”
与张潇琪同班的何羽潇并没有转专业的想法,因为新闻是她的梦想,从中学起她就开始读《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即使家里父母建议她学经济之类更加热门的专业,她也没动摇。
“新闻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我觉得学习文科专业更有人文气息。”何羽潇说。得到转专业的机会她几乎没有考虑过换专业。近年来网上不断把新闻专业作为“十大坑爹专业”之首,也被网友评为“最难就业专业”,甚至在学界也有“新闻无学”一说,这些言论何羽潇并不在意。“任何专业只要你学得好都会有出路,网上的这些话我并不太在意。只要学得精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何羽潇说:“专业只是一个方向,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和专业,只要钻研够深够精,就一定能发光发热。所谓“坑爹专业”“最难就业专业”,且不说这些结果没有可靠的专业数据分析和统计,就算经过系统的调查分析,也不足以代表整个专业现状。
2014年高考结束后,央视新闻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一组图片引起热议。不同专业的人举着写有“千万别报XX专业”的白纸,劝告考生不要报考自己的“坑爹专业”。“千万不要报考英语专业,因为别人也可以学习英语,而你只能学英语。”“千万不要报考IT专业,只能做苦逼的程序‘猿’。”
一些老师认为,每一个深入学习过自己专业的人都难免会留下几句抱怨,像是一种自嘲和调侃。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兴趣和最初梦想。抱怨可以排遣压力,但要适度。当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如意时,负能量就会影响到生活和学习。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专业,才能在愉快的气氛里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王名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