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社学乡特色种养鼓起农民腰包
栽香葱有效益,联香村民发葱财。
种菜心见效快,红卫村民发菜财。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5日电 种中药材,种香葱,养兔子,养蜂……一个个特色种养,一条条增收致富新路。初冬时节,游走天柱县社学乡联香村、红卫村、金凤村、金溪村等地,你会意外地发现特色种养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题歌。
社学乡虽然地处城郊结合部,但大部分村寨处于高山之巅。社学乡15个行政村,总人口2万多人,人均耕地0.68亩。一直以来,该乡是天柱县实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有8个国定、省定贫困村,贫困人口约50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7.6%。近几年来,社学乡根据省州县安排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积极实施土地流转,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扶持贫困村走致富之路。
在挖“穷根”、摘“穷帽”中,社学乡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流转土地,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比、学、赶、超脱贫致富蔚然成风。
眼下正是钩藤即将收获时节,金溪村,四处飘溢着浓郁的钩藤香味,沁人心脾。高高的山坡上,村民三五成群,在忙着给钩藤除草,钩藤嫩中带红,串满了树枝。丰收在望的喜悦写满脸庞。“我们栽的钩藤,长势好,今年估计收获钩藤80万斤,收入可超过160万元。”金溪村摆溪片的村民潘成国乐呵呵地说。金溪村,山高田少,偏僻闭塞,村民们无事可做。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靠山吃山。2012年,潘成国和村里的10多个村民一起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钩藤基地。基地占地480亩,栽有杉树7万多株,杉树下套栽钩藤,一株杉树一株藤,钩藤也是7万多株。钩藤于去年已初见效益,销售收入近10万元。潘成国和村民尝到了甜头,又请了村里的30多个村民,帮基地砍杂树,除杂草,护养钩藤。村民在钩藤基地干活,一天有80元的收入,只要不下雨,天天有活干。一个月下来,也有2000多元的进项。为此,群众叫钩藤为“金钩钩”,该村也被誉为“钩藤村”。
走进联香村,只见地里长着一片片青青的香葱。水稻原来是联香村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现今渐渐被栽香葱取代。“栽香葱比种水稻轻松,而且收入比种水稻更高。”联香村村民贾松英原是水稻种植大户,去年种香葱以来,目前已栽香葱6亩,还打算再栽10亩香葱。“过几天再栽几亩葱,力争实现年收入9万元的目标。”贾松英信心满满。
社学红卫村村民养兔发兔财、栽菜心发菜财,金凤村种烤烟发烟财、养羊发养财,社学村养猪发猪财……社学乡红红火火的特色种养产业,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离“穷”字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美好。(陈光昌 杨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