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缺失让农民工子女难融城市
浙江省嘉兴市最大的民工子弟学校——嘉兴蓝天学校,学生将饭菜捧到教室外面吃。CFP供图(资料 图片 )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如既往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两会前夕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容量,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入”。这预示着随迁子女在不远的将来,将不分地域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但是,机会的均等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均等。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周振波所言,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城市学校敞开大门就能实现。
据媒体报道,周振波去年曾到监狱调研,发现有不少服刑的年轻人都是农民工子女,这给他很大触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提出要特别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家风家教建设。“很多农民工每天只顾干活儿,忽视了子女的家庭教育。要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家庭教育能力,这是关系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的大事”。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一些城市学校的老师和校长感触很深。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日在广西柳州两所接收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学校采访,试图探寻问题的症结所在。
家教缺失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难
张同刚是柳州市革新二小的副校长,刚刚从市区来到这所市郊学校履职时,他发现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现象。下午3点上课,市区的学校两点半门前都没人,而革新二小刚过1点,门口就围了一圈孩子,到两点半时门口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人,校门一开,孩子们像潮水一样“哗”地涌入校园。
家访时,张同刚才知道,这些孩子之所以愿意往学校跑,是因为家里实在待不下。这里的孩子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有的家里没有电、没有窗户,有的家里没有自来水,有的甚至在田间菜地里搭个棚子住下。
“对于他们而言,即使在学校的地板上打滚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张同刚说,忙于生计的父母无暇照管孩子,不少孩子几天不洗澡,头发乱糟糟,衣服上满是污垢。这让他们看上去就与城市的环境格格不入。
“在市区,这些孩子经常会被人投以异样的眼光。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很敏感的,慢慢就会对城市产生恐惧感。”张同刚发现,有的孩子来柳州几年了,生活半径还停留在家与学校一带的郊区,没去过大商场、公园,甚至连电梯都没乘坐过。
2014年8月~10月,共青团广西区委在广西农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南宁、桂林、柳州、钦州、百色、梧州6个城市,对1193名10至17岁的城市本土儿童及流动儿童进行专项调研发现,只有39%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认为自己是外地人的占了40.7%,更有20.3%的流动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表示“说不清”。主持该项调研的广西师范学院社工系主任覃明兴博士表示,这种身份认同的纠结,说明相当多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和城市融合较差。
而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成为影响这一群体城市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农民工家长能做到“经常”辅导、检查流动儿童功课的占33.3%、“偶尔”辅导和“从不”辅导或检查功课的占40.5%。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其自信的建立。
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和“偶尔”闹矛盾的各占5.9%和36.4%,其中有7.8%的家长平时的娱乐项目主要是“打牌、打麻将”、“研究六合彩”。
文惠小学教师黄菊荣对此深有感触。学校位于青云菜市附近,不少学生的家长都是以卖菜为生的外来务工人员。每次开家长会,学校的会议通知短信都得写上:“请注意参加会议的礼仪,如不穿拖鞋、睡衣参加家长会;注意卫生,不乱扔垃圾,在校园内不吸烟等”。
“孩子在学校待5天,回家两天,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将导致学校的教育成果大打折扣。”黄菊荣认为,农民工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往往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忽视自己的教育责任,造成孩子情感缺失,想通过调皮捣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二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打骂,造成孩子不良情绪累积,只能在学校通过打架来宣泄。
学校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家长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小颜的爸爸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文惠小学的教室里,与其他家长一起跟着老师齐声诵读古诗。在此之前,他完全不清楚什么叫“吟诵”。
2011年,文惠小学开始开展“家长义工俱乐部”活动。副校长田梦雪表示,把家长吸纳到学校的特色活动中来,才能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到底学了什么,知道如何配合学校的教育。
但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开始,颜爸爸也如黄菊荣所说,觉得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但后来,黄菊荣跟他沟通了几次,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他的观念慢慢有了转变。特别是受邀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工作室活动,他对教育有了新的认知。
丝网花、建模、书法……21个科技工作室在每周四下午向家长和学生开放。在小教室里,颜爸爸跟女儿一起进行电子制作。“不对,这个元器件不能放在这儿!”女儿俨然成了小老师。“哦!对!对!我想起来了,应该是这样!”父亲的脑海里迅速地回忆起初中学过的电路知识。
“参加这个活动挺好的,既开发女儿的智力,我也感兴趣,而且现在父女之间有了共同话题,不像以前要么跟女儿没话说,要么生硬地说教。”经营美发店的颜爸爸现在经常抽空参与学校的活动,而且在父亲的关注下,女儿学习兴趣更浓了,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而让黄菊荣头痛的另一点——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校也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干预。
她记得,班上有一位孩子很特殊,只要有人不小心碰到他一点儿,他就立刻暴跳如雷,甚至打骂对方。她跟孩子的父亲沟通了好几次,但收效甚微,最后一次,这位父亲把手一摊:“老师啊,没办法,打也打了,讲也讲了,他还是这样。等这两个学期上完,我就送他回老家读中学。”
后来,黄菊荣上了一次阅读写作课,让学生读了几篇关于与父母交流心里话的文章,再把自己想跟父母说的话写下来。之后,又召集部分家长开了一次小型的阅读分享会。家长们看了孩子的信后,有十多秒的时间都默不作声。
黄菊荣给家长们提了一两条处理亲子矛盾的建议,又推荐了一本名为《我陪孩子共同成长》的书。没过多久,那位父亲给儿子回了一封信,信中真诚地道歉,并表示要好好学习如何相处。孩子后来告诉黄菊荣,他们父子之间已3个月没说话了,可接到信后他又开始叫爸爸了。而黄菊荣则惊喜地发现,这孩子后来不再打骂同学了。
生计都没解决的家长顾不上教育
文惠小学“家长义工俱乐部”活动的成效,让革新二小副校长张同刚感到羡慕。革新二小也开展了类似的家校共建活动,但时常出现家长到不齐,以及教育成效难持久的情况,离预期效果仍有一定距离。
“没办法,情况不一样。文惠小学家长还是素质相对高些,思想观念更容易改变。”张同刚仔细分析后发现,虽然都是进城务工人员,但文惠小学地处城中区,家长多从事卖菜之类的生计,也算是工作收入稳定,经济有保障了才有心思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而革新二小的家长更多是打零工的,有的父母到外地打工,因别的城市公办学校难进,就把孩子留在本地就读让亲戚看管,这些孩子既是外来儿童又是留守儿童。
学生小王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他有个弟弟跟爷爷奶奶住在老家,他与外公外婆住在柳州。中国青年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他的父亲,提起孩子的教育,父亲淡然说:“娃不聪明,怎么关心?”当问到孩子的成绩时,他支支吾吾地表示不是很了解。
小月的父母倒都在柳州,但父亲因患病只能打点零工,母亲做清洁工,每月固定收入1000元。记者去小月家探访时,正值她母亲上连班,早上6时40分就出了门,要工作到晚上12时才结束。小月说,平时节假日父母也要打零工,姐弟几个只能待在家里,唯一的娱乐就是捉迷藏。
张同刚学校的一名男生在附近工地偷窃建材被抓了,他去家访时了解到,这个孩子跟姐姐住在一间小屋里,父母在桂林打工。男孩已经五年级了,长得又黑又瘦,穿得又脏又破。他说妈妈给姐姐的钱用完了,没钱吃饭,只好去偷工地的铁来卖。
“仓禀实而知礼节,父母的生计问题都没完全解决,哪还有时间精力顾得上教育孩子呢?”张同刚认为,要解决这些家庭的教育问题,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好经济问题。吃得饱,穿得暖,居住条件改善了,家长才有心思关心教育。
他表示,目前社会爱心团体和企业给农民工子弟捐赠了不少钱款物资,的确能直接帮到孩子,但要更根本地解决问题,还要从改变家长的生存技能、就业观念以及对城市的认知入手:“他们不懂得如何主动拥抱城市,更需要社会力量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