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故事

07.09.2016  20:07

    新华社福州9月7日电 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涂洪长、林超、刘姝君、胡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福建试验区方案同时公布实施。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怎么矫正?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如何落实?靠什么激发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在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的征程中,试验区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百孔千疮的矿山重新披绿、绿藻横行的臭水湖变身渔家“聚宝盆”、检察院把环保局告上法庭……记者在福建、贵州采访时,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听到一个个动真格、出实招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隐藏着生态兴衰带来的喜怒哀乐,勾勒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清晰路径。

    生态保护优先:从有水快流到绿水长流

    每到傍晚,福建大田县前坪乡山川村的村民林生钟都会到家门口的“川石矿区公园”里散散步。22亩的公园里,种着茶花、桂花、竹柏、红叶石楠等草树花木,四季花香不断。但就在3年以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尘土漫天的矿山堆土场。

    因为煤、铁矿产资源丰富加上市场行情好,大田县矿业的红火一度接近“疯狂”。“村民、干部、外地老板……大家都在挖。”大田县水利局地质环境股科员陈富光说,全县18个乡镇,顶峰时有138个矿业企业。太华镇万湖村一片800多亩的矿山上,曾有100多个矿主在作业。

    今年68岁的万湖村老书记连祖江说,当时一辆铲车几百万元的成本,3个司机日夜不停轮流干,只要两三个月就赚回本。

    过度采矿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露天矿山上挖掘机挥开巨臂,一个个山头被“开膛破肚”。林生钟说,挖矿造成尘土满天飞,村民们成天“灰头土脸”,头发都是黄的,晴天骑摩托车都要穿雨衣。

    更为严重的是,村里稻苗、菜苗大面积死亡,挖开一看,根都烂了。原因并不难找:企业用溪水清洗矿石,水中含有硫磺,流到田里把苗都“烧死”了。

    痛定思痛。2012年,福建省将大田县列为全省二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煤矿、铁矿关停并转,积极开展生态修复,致力将矿山建设成公园、工业园、物流园、田园和家园。4年来,全县完成造林绿化16.02万亩,封育治理12.1万亩,矿山植被恢复1.725万亩。

    大田矿山由黄变绿的图景,是福建省转变发展方式、倡导生态优先的生动缩影。“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叮嘱,正成为引领八闽大地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

    ——为了保护生态勇于“割肉”。福建莆田把一个投资260亿元、一年税收25亿元的林浆纸外资项目拒之门外。该市发改委主任林金波说,项目每天要消耗40万吨淡水,废水经处理后又排到湄洲湾海域,经过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放弃。

    ——为了保护生态敢于“加压”。福建每年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与各地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强化“党政同责”;从2014年7月起,环保部门每月公布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从2015年1月起,每月公布各县级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为了保护生态主动“调向”。2014年起,福建对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不考工业规模考大气、不考企业税收考水质、不考工业总量考新型产业科技含量”成为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