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世界水日” 全民行动 共建水美贵州
镇远水岸风景美丽和谐。 通讯员 黄鹤先 摄
贵州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
文/ 记者 王斌 制图/ 王姝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关乎千秋万代,关乎人民福祉。
我省是全国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更需要社会各界以“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为使命,以“节水洁水、爱水护水”为责任,全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基石。在“3·22世界水日”、“3·22-3·28中国水周”来临之际,本报与省水利厅、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办的“水美贵州”专刊正式发刊,并向全省读者发出倡议:
开展节水行动,养成良好用水习惯,做到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开发,防治污染,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改造有机结合;坚持依法治水,依法保护好水资源、水环境、水设施;支持水利发展,共同掀起治水兴水热潮,早日建成山美水美贵州。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建“水美贵州”,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安全保障。
核心 提示
大自然赋予贵州独特的生态资源,是贵州后发赶超的先天优势。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贵州生态相对脆弱,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水生态问题已经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之一。
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部署,水利部门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各个方面,融入到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在2015年“世界水日”前夕,本报记者奔赴省内多地,记录贵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红枫湖水源保护区:
山清水秀 人水和美
3月18日,天气晴朗,空气清新。位于清镇市境内的红枫湖水源保护区,湖水清澈见底,成群的白条鱼在水中游动穿梭。
红枫湖是省城贵阳的大“水缸”,被列为国家重要江河湖泊。
记者跟随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工作人员登上冲锋舟,感受红枫湖的美丽恬静。
越往湖中心,湖水越清澈。两湖一库管理局业务处的吴磊介绍,“去年,红枫湖水质全年保持Ⅱ类,水质变好,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显著下降。”
7年前,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等直接排入,加上网箱养鱼等因素,红枫湖水资源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水质急剧恶化,蓝藻频频爆发,一度降到Ⅴ类和劣Ⅴ类,局部区域水质甚至达到劣Ⅴ类以下。
2007年,贵阳“两湖”(红枫湖、百花湖)污染严重,百万居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成为全国焦点,惊动了国务院领导。
一场“治湖护水”战,就此拉开大幕。
2007年11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在红枫湖畔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法庭。紧接着,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挂牌成立,分别履行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行政职能和筹措治理经费。
管理局、法庭、基金会三位一体,构筑起了全新的治水模式。
两湖一库管理局红枫湖管理处副处长韦秋州,亲身见证了红枫湖从浊变清的过程。
“治理像一场持久战,而夜间巡逻、突击执法,又像游击战。”他说,非法排污、非法捕捞、非法取水、违章建房、破坏森林植被、在禁止区域游泳钓鱼,都是执法重点。
据统计,几年来,管理局执法处已查处各类行政违法案件92起,处罚款近340万元。对非法排污立案66件,处罚金301万元,已收缴罚款近213万元。
为摸清红枫湖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管理处先后5次开展污染源调查工作,对红枫湖流域范围内的支流沟渠、工业源、生活源(村寨及畜禽养殖源)、医院、学校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进行全面调查,为保护和治理红枫湖提供科学依据。
红枫湖水上游有羊昌河、麻线河、后六河和麦翁河,污染最严重时,沿线排污企业有10多家。
2007年12月10日,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代表公众利益依法向清镇市人民法院递交诉状,状告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排出大量污染物严重污染红枫湖水质,成为我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
如今,天峰化工公司留下的100余吨尾矿库存已基本清运完毕,将就地实施生物修复。
7年多来,环保法庭受理各类环保案件803件,工业污染源头得到有力控制,“破坏环境就是犯罪”已成社会共识。
“禁止围湖养殖”“禁止围湖造田”……这样的宣传语在湖区随处可见。管理局坚持进村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宣传,护水爱水理念得到广泛推广。
位于保护区内的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多爱下湖游泳。管理部门因势利导,与学校联合开展“清洁红枫、美化环境”主题活动,很多学生成为了“绿丝带”护湖志愿者。
两湖水质在线监控平台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通过电脑屏幕,借助在线监控平台,就能实现对两湖的日常管理,自动水质监测站自动采集水样,自动分析水质的基本参数。
吴磊介绍,为增加湖中生物多样性,管理局在因水位落差形成的消落带试种水生植物,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同时,在数十万平方米的生态浮床(岛)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将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移植到水面上种植,达到水质净化和水系美化的效果。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同样重要。
大冲村位于清镇市红枫湖镇境内,分属一级保护水源区、二级保护水源区和准保护区域。长期以来,村里的生活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多数直接流入红枫湖。
去年,管理处与村委会达成共识,决定由管理处出经费,由村民监督管理全村的环境卫生,并签订了《保湖护水治理协议》,将保水、护水事项纳入《村规民约》。
大冲村安排5名村民担任保湖护水人员,负责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宣传,劝阻及制止大冲村境内的水源一级保护区域垂钓、游泳和游玩,水源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万丰农业发展公司在大冲村承包了500多亩耕地种植蔬菜。公司经理李华艺介绍,公司的种植基地全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红枫湖水质继续好转,清镇市计划用4年时间,对红枫湖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整体生态移民,确保一级保护区内无居民居住。
龙里生态住宅小区:
山水林湖 绿色人居
3月18日,记者来到龙里生态小区中铁国际生态城。一排排楼房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湖边各种珍贵苗木郁郁葱葱。水的存在让这片喀斯特地貌生机盎然。
这里是典型的漏斗地形区,经过治理后,不仅存住了水,还植树种草16万平方米,开辟人工湖面73000平方米,利用再生水塑造了多处水景观,建成“山、水、林、湖”一体的山地新城。
开发商说,因为注入了水生态文明理念,这座新城充满活力。
近年来,龙里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强调开发与保护齐头并进,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成功跻身水利部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重点县行列。
县委书记胡志峰说:“我们要努力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水生态家园,建设一个‘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龙城。”
惠水涟江水利风景区:
水清岸绿 高原水乡
午后的惠水县涟江河畔,春风徐徐,沿河建成的体闲广场上,老人说笑打趣,小孩嬉戏玩耍。
家住河边不远的王和平,每天早晨来河边晨练,傍晚则来散步。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绿色植物,让他心情舒畅。
有水就有生机、有水就有灵气。近年来,惠水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全力打造贵州高原的“江南水乡”旅游胜地,争创县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典范。
涟江是惠水县的母亲河。曾经住在河边的罗得福说,没有治理前,“每到汛期心都是悬起的”,只有三四米宽的河道泛滥成百多米宽,洪水漫过河堤,淹没田地和农房。“现在好了,河道治理后,不用担心水会漫上来了,两岸还修得像公园一样,太漂亮喽。”
以水生态建设为引领,“河畅、水清、岸绿、城美、人乐”的生态画卷渐渐铺展,涟江因此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都匀旱河湿地公园:
生态修复 造福市民
都匀是有名的“桥城”,河多桥梁多。发源于黔南第一高峰斗篷山的剑江,从北至南流经市区,一路上又先后纳入左右两岸的众多溪流,“九溪归一”形成剑江河水系。
旱河曾经是剑江的主河道,上世纪70年代被封闭形成旱河,长期以来管理缺失,河床及河岸被乱开乱垦、乱倾乱倒,造成泥沙淤积、垃圾阻塞、杂草丛生、臭气横溢,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2014年,都匀市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下大力对旱河展开治理。引剑江河水入旱河内,将旱河改造为湿地公园,通过建设湿地,对原旱河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利用湿地工艺治理水质,河水经过湿地净化后,再经管道进入剑江河下游。
3月18日记者沿旱河一路前行,两公里的河岸上建起了休闲步栈道、雕塑、民族桥廊、休闲广场等景观。旱河边上的黔南师范推倒围墙与旱河融为一体,旱河成为师生的学习休闲宝地。
旱河治理见证了城市河道治理的新形式——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治理。旱河地处市区,地块商业价值高,都匀市以旱河部分土地进行置换引进民间资本,严格按规划要求治理,实现了政府、群众和开发商的多赢。
遵循水生态文明理念,“桥城”都匀生机、活力、灵气充溢,成为贵州乃至中国西部最美的城市之一。
努力为贵州发展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
——访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委农工委书记、省水利厅厅长黄家培
记 者: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水利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这个“最严格”,如何理解?
黄家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目的是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最严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管理目标更加严格。明确了各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三条红线”的控制目标。
二是管理制度更加严格。通过完善和细化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使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三是管理措施更加严格。对突破管理“红线”的地区要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以及禁止出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等。
四是考核问责更加严格。每年要对各级政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者进行问责。
记 者: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我省在落实考核办法上有哪些行动?
黄家培:国务院明确了我省2015年、2020年、2030年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以及2015年的用水效率控制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我省下达了各市(州)阶段性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控制指标体系。编制完成了《贵州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工作方案》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的实施方案。在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下,启动了铜仁市、贵阳市、盘县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同时,我们组织开展了《贵州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贵州省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将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和各市(州)万元GDP耗水量纳入对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分析评价指标。我省八大水系均实行了“河长制”,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流域建立并开展了水生态补偿工作。
记 者:水务一体化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请谈一谈我省在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进展情况。
黄家培: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2012年的国发2号文件以及2012年省委2号文件,都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作了明确部署,要求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整合涉水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4年,我省全面启动了水务一体化改革,目前,已成立县级以上水务局82个。其中,市(州)级水务一体化全覆盖,县级成立水务局73个。总的来看,实施水务体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水资源统一配置、合理利用和水务市场的良性运行。
记 者:贵州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开发难度大、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请问在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保障水资源安全上有哪些行动?
黄家培:从我省水资源状况看,人均占有水资源2800立方米,居全国第十位。但人均用水量263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
为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三大会战”总投资1431.11亿元,设计供水量71亿立方米,计划用8年左右时间,实施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开发利用工程。小康水计划投资266亿元,计划到2016年全面解决116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发展耕地灌溉面积662万亩。
为有效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确保“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的加快推进,2014年,我省全面启动了水行政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等8个方面19个专题的改革。
记 者:“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作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我省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中有哪些具体措施?
黄家培:“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推进顺利。黔中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贵州最大的水利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实质性开工,马岭、黄家湾水库获国家批准立项;新开工中小型水库40个,建成引提灌工程68处;全年在建的骨干水源工程106座,有7座水库下闸蓄水;小康水行动计划完成总投资61亿元,新增解决30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15万亩,建成“五小”水利工程5.19万处。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关键之年,计划完成水利投资220亿元以上,将再创历史新高。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力争汛前下闸蓄水,新开工40个骨干水源工程,新开工引提灌工程68处,新打机井2125眼。马岭、黄家湾两座大型水库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计划完成小康水投资53亿元,解决300万农村人饮安全问题,发展灌溉面积92.68万亩。
今年,我们还将全面深入推进水利各项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将在全省范围内铺开。启动一批贵州山区现代水利“建管养用”一体化项目试点,通过PPP、BOT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
记 者: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到来之际,全省上下都在开展节水护水宣传活动,请问我省在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黄家培:一是开展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已经拟定,近期将下发实施。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让社会公众了解到水的资源性、稀缺性,提高对水资源商品属性的认识。
三是全面实施水价改革,农村人饮供水实行“公司水价用户水价”两级水价制度,城乡供水实行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农业供水实行分类核定水价和终端水价,逐步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
我相信,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节水洁水、爱水护水”一定能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为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