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下溪乡发展高山葡萄开辟产业新路
葡萄架上一串串如珍珠般的葡萄垂挂着;一幢幢崭新小楼掩映在山野间,屋顶不时飘出几缕炊烟;正在修建的环山公路蜿蜒盘旋,向山顶延伸……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近在眼前。
曾经是半石漠化地区的万山区下溪乡,如今发展葡萄产业,气象万新。
下溪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人多地少,坡耕地比重大,且土层薄 、水土保持困难,农业资源利用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较低。
国土面积为6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4560亩,人均耕地仅为0.25 亩。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4910元,属国家二类贫困乡。
近两年来,该乡抢抓国家政策扶持机遇,结合本地实际,立足山区特色,培育壮大高山葡萄特色农业产业,带领当地老百姓走出一条生态葡萄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要得,要得!后天你直接来拉,1万斤我给你准备好。”下溪乡瓦田村村民吴成昌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今年栽种的高山葡萄,销路会这么好。9月24日中午,当记者走进吴成昌所承包的50亩葡萄园时,他正忙着接听一广西客户订购葡萄的电话。1万斤的数量,着实让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开心了一回。
吴成昌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葡萄,平均每户都有二三十亩,种得最多的有100多亩。
下溪乡种出的高山葡萄质量好,销路也非常好,目前已销往广西河池等地。2013年他家种的50亩葡萄纯收入10多万元。
下溪乡长期以传统农业为生,加上土地半石漠化,生产条件差,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改变贫穷落后的出路在哪里?下溪乡党委书记肖德明介绍,自2009年以来,该乡紧抓政策的扶持机遇,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整合项目资金,推进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建设。立足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土壤气候环境,把发展高山葡萄作为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的切入点,在半石漠化区开辟产业新路。
该乡整合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山葡萄产业基地,以质量博销量。下溪乡半石漠化土地占比大,是农业开发的一大难题,把“薄土”变“厚土”,是葡萄产业发展的关键。该乡通过多方考察引进的“高山葡萄2号”,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符合山地种植惯性。自2009年引进后,通过连片发展,集中种植,统一管理,利用山间梯型地带,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与贵州大学、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建立技术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相关专家以课堂教学、实地培训、知识讲座、座谈等方式,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加大扶持力度,为村民发放专用化肥和优良种苗。
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2013年5月,省扶贫办评审通过2014年下溪乡高山葡萄30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为当地高山葡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积极拓展销售市场,打通广西等省外市场,电话订单、网络订单不断,村民发展葡萄有了底气。
截至目前,全乡种植高山葡萄面积1100余亩,亩产达3500公斤,平均亩收益1.4万,涉及种植大户35户,人均受益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