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美 产业兴 百姓乐
30.10.2015 16:25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十年前,地处大山深处的晴隆县三合村,石漠化严重,守着满山的石头,村民生活困苦。
十年后,眼前的三合村完全变了模样,荒坡披绿装,成群的羊儿像镶嵌在青草地上的“珍珠”。这里已是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晴隆县生态草地畜牧园区核心区。这得益于开发式“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村民们依托种草养畜发“羊财”
黔西南州积极实施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培育出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建设美丽新农村,培养新农民,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目前,黔西南州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自2011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48%,下降17.75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兴仁、贞丰、普安、安龙4个县和兴义市则戎、兴仁县潘家庄、贞丰县挽澜等42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贫困乡(镇)发生率下降到37.4%,下降了34.14个百分点。2013、2014连续两年获全省扶贫工作特等奖。
党建扶贫 牵住发展“牛鼻子”
今年以来,黔西南州开展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已实现全州629个贫困村遍访100%全覆盖。
黔西南州委明确提出“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是抓民生”的思路,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局”的党建工作体系。
“我退休了,响应州委的号召,回乡为家乡父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近日举行的长流乡溪流村返乡座谈会上,83岁的溪流村党总支部名誉书记李昌琪说。
今年初以来,黔西南实施“干部回乡·助推小康”活动,108名退休老干部“组队”回到家乡所在乡镇、村,助力家乡发展。
在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赴全州1083个村任第一书记,州级37名厅级领导干部和25个州直机关“一把手”,分别到全州130个乡(镇、街道)担任名誉书记,帮助协调解决项目、资金难题。
从州直单位中选派4560名干部,赴845个村统筹开展同步小康驻村、“联乡、驻村”、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暨州直单位党支部结队帮扶特困户工作,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
在册亨、望谟、晴隆三个县启动同步小康党建工作试验区建设,以实现同步小康为目标,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使干部真正动起来、忙起来,做到“化整为零、每日不停、久久为功、保障发展”。
产业扶贫 实现生态经济多赢
黔西南州因地制宜探索出产业化治理石漠化新路子,总结出了“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和“者楼模式”等产业扶贫范例。
“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这首顺口溜成了长毛兔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形象写照。
早在2006年,宁波市镇海区尝试将当地特色产业长毛兔养殖转移到普安。2007年12月,普安县政府与宁波镇海德信兔毛加工厂签订“产业化发展长毛兔养殖项目合作”协议书。
到今年8月底,普安县已发展长毛兔养殖户223户,长毛兔存栏62237只。仅2014年,兔毛产量40吨,产值800万元,农户纯收入300万元,户均增收3.2万元,预计今年底兔存栏达10万只,长毛兔产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支柱产业。
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黔西南州近年来把生态治理、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出产业化治理石漠化新路子,总结出了“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和“者楼模式”等极富特色的产业扶贫生动实践。
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截至目前,该州已种植核桃64.65万亩,羊存栏108.1万只,牛存栏74.8万头,茶叶种植面积37.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60万亩,甘蔗36.2万亩、油茶28.7万亩、蔬菜110万亩、精品水果45万亩。全州现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6个,入驻园区企业201个,实现产值78.57亿元,覆盖扶贫对象52.72万。
“互联网+”扶贫 探索扶贫新模式
截至今年5月,黔西南州已发展网上销售产品的企业(合作社)近100家,发展网店经营户近1500户。
今年6月,家在深圳市的金洪颖通过淘宝购物,进入专卖兴义古法红糖等生态食品的小店,“邂逅”了兴义“出山”的好东西,为她坐月子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食品。
点开淘宝众筹,一个走进贵州·寻找古法红糖的项目格外显眼,精美的配图间夹着几行文字:“大山深处,山高路远,乡亲们精心耕作着大自然的每一份恩惠。我们希望通过电商,帮助走不出深山的乡亲们。”
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名叫王成科,有两个标签:返乡创业大学生、贵州省劳动模范。因为坦诚和真实,原本只要5000元就能达成的项目,已经筹到10万多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今年6月,兴义市、普安县获国家商务部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各获2000万元补助资金。黔西南州积极探索农村电商发展,努力打造电子商务省级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示范基地。
截至今年5月,全州已发展网上销售产品的企业(合作社)近100家,发展网店经营户近1500户。
为走出一条“互联网+”扶贫新路,黔西南州已出台《黔西南州电子商务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并设置电商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创造新活力。
链接
黔西南州坚持开发式扶贫、产业化带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产业化治理石漠化新路子,总结出了岩溶山区高海拔地区种草养畜“晴隆模式”、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和低热河谷地区种植早熟蔬菜的“者楼模式”。
晴隆模式。晴隆县莲城镇江满村原是一个石漠化严重的极贫村,通过引进先进草地畜牧技术,建成了一个山羊成群、绿草遍野的绿色家园。“晴隆模式”书写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的新奇迹,成为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科技扶贫、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统一的成功范例。
顶坛模式。这是由一棵花椒树变身而来的一种产业模式。贞丰顶坛片区极强度石漠化占总面积的80%以上,95%的地表是石旮旯。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种植花椒,森林覆盖率达到92%,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走出了一条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好路子。
坪上模式。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通过种植金银花治理石漠化,已成为有效治理石漠化、实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今,坪上片区的金银花种植面积达2.1万亩,金银花每亩产值可达1500至2000元。
者楼模式。册亨县者楼镇在低热河谷地区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发展早熟蔬菜,实行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模式。如今,册亨县已形成了沿者楼河流域75公里蔬菜长廊,并向双江、弼佑、八渡等乡镇延伸发展。
本文来源: 林业厅
30.10.2015 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