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三大工程”助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黔东南州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助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特色文化广场风生水起。 近年来,为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县、乡、村的老百姓都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黔东南州积极致力于文化体育综合广场的建设,在该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牵头支持下,天柱县兰田文体活动广场、三穗县良上乡文化广场、雷山县丹江镇木鼓广场等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广场相继投入使用。目前,全州16县(市)平均每县(市)的城区有3个上以上文化广场,每个乡镇有1个以上文化广场,85%的自然村有1个以上文化广场。
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黔东南州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工程,成立了各类民间文艺团队297支、民间戏班110个、民间歌队517个,他们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等节假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全州年均组织举办各种文娱活动达1000余次,年均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2011年至今,该州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积极组织各级民间文艺队伍深入乡镇、村寨、学校、企业、社区、军营开展文艺下乡演出1650余场,送戏下乡1326余场,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19149场,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该州民间节庆活动也逐渐形成品牌,中国·凯里原生态文化旅游节、凯里国际芦笙节、雷山苗年、台江姊妹节、榕江萨玛节、从江侗族大歌节、黎平鼓楼文化艺术节等一批文化品牌活动得到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乡土人才培训如火如荼 。黔东南州十分重视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特别是非遗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培育和发展乡镇、社区、村以及基层单位的文艺团队,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至今,该州共举办基层文化队伍培训31期,培训4030人次;加强业余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非遗人才项目库,先后评选了26名国家级、104名省级、194名州级非遗传承人,为传承民族文化工作夯实了基础;从2011年起,每年都组织民间艺人系列职称的评审工作,至今共评得民间艺人系列副高职称30名、中级职称26名、初级职称20名;开办非遗传承人技艺培训班,鼓励传承人发挥特长进行民间手工艺品深加工,实现创业再就业。自2011年以来,已先后开展民族刺绣、服饰、银饰、剪纸、蜡染、竹藤编工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培训班6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