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多彩气韵 显贵州精神 ——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之“最”
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的央视2018春节联欢晚会将在今晚揭开神秘面纱。近段时间以来,黔东南肇兴侗寨成为整个贵州乃至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作为本次央视春晚的分会场之一,从演职人员的排练过程到整体节目的设计呈现都创下了多个之“最”,集中展示了多彩贵州的气韵和精神。
“最多”演出人数
贵州分会场将有3000名演员直接参与节目的录制,专业演员仅占100人左右,其余均为当地的群众演员,其中年龄最小的仅4岁,最大的50多岁,这也是央视春晚设置分会场以来参与录制人数最多的一次。
黔东南百姓能歌善舞,导演组到当地考察时就发现了这一特色,并决定让当地群众参与到录制中来。为了能参加录制,不少群众演员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有的甚至是整个寨子的村民全体出动,或是一家老小集体参与。
“最大”侗寨展风采
本次分会场的举办地——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全寨有1012户、4146人。2001年,肇兴侗寨鼓楼群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2003年,肇兴侗族文化保护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重点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多项荣誉加身的肇兴侗寨集中体现了贵州扎实推进精准脱贫的硕果。
“最重”演出服装
精美绝伦、寓意丰富的服装是贵州少数民族的一大特色。为了更好地向全国观众展示服饰之美和精绝银饰,70名台江苗族姑娘将自己的嫁衣带到了贵州分会场的舞台,排练时也坚持穿着全套盛装上阵。据了解,这些嫁衣在她们出生时便由母亲着手准备,由当地银匠精心打造而成,每件衣服重达三四十斤,每天仅穿衣时间就要将近4个小时。
“最多”自备服装
此次参演贵州分会场的演员们,有70%都自备了盛装和银饰。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盛装,服装上的图案和银饰的形状都有特殊的意义。演员们想通过春晚舞台,展示自己最美的形象、最幸福的笑容。在他们看来,带自己的盛装和银饰参加春晚演出更有特别的意义,更能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最多”非遗展示
巧夺天工的鼓楼、工艺精湛的银饰和刺绣、侗族大歌、锦鸡舞……这些早已声名在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再度引起热切关注。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仅黎平县就有19个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作为侗族村寨标志性建筑的鼓楼已被收录到央视春晚大美黔东南VR宣传片的镜头之中,将在春晚开始前进行播放。而早已唱遍世界的侗族大歌,以及来自台江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嘘花”等也将在现场亮相。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在短短7分钟内展示其独特魅力,书写绚丽的民族文化画卷。
“最多”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非遗传承人的数量也不少。本次参与演出的群众演员不仅人数众多,其中不少人都“身怀绝技”,他们都是各村寨精挑细选的民族歌师、民族工艺匠人和各类非遗传承人等民间“高端人才”。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导演组负责人介绍,采用大量非遗传承人、民间歌师和民族工匠,就是希望借助春晚的平台,将这些因地域限制而不能广为传播的传统民间文化传播得更远。
“最小”群众演员
本次参演群众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不到四岁半,这位小演员叫卢安琪,是侗族大歌表演队中的一名成员。进驻贵州分会场以来,她和其他演员们同吃同住,一同排练,表现出超强的毅力。
卢安琪是黎平人,从小在侗族家庭长大,能歌善舞,从幼儿园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群演中的一员。由于父母要工作,奶奶在现场照顾她。奶奶怕她冻着,每天给她穿5条裤子、7件衣服,小安琪告诉奶奶:“虽然很冷,但是我不哭。我要做妈妈的骄傲!”(记者 彭芳蓉 赵相康 庞博 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