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汉子周后国:要做布依族文化的推广者

12.11.2014  02:19
        图为布依族妇女制作枫香染产品。 杨正平 摄

          图为制作好的枫香染产品。 杨正平 摄

 

  中新网贵州频道11月11日电 (杨云 杨正平)“这个机会太难得了,砸锅卖铁我也要想办法把这个加工厂办起来,不为别的,就为让山外的人知道我们布依族枫香染这个宝贝!打工赚钱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干吧,我要留在寨子里把这件大事情做好,这是一件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孙的大事情啊。”今年3月,贵州省长顺县代化镇朱场村村民周后国在村里给大伙说了自己的想法,想用在外打工挣下的10万元人民币做本,开一家布依族枫香染的加工厂,把布依服饰文化传播出去。

 

  枫香染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是民间的一种染织工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枫香染原材料用自织的土布,染料是自栽的篮靛发酵过滤提取,防染剂由枫香油和牛油混合而成,布依族艺人用毛笔在土布上脱稿描绘,然后浸入染缸再取出经水煮脱脂。从描画、浸染、脱脂到成品,一件枫香染作品需要十多天才能完成,它清雅的篮底白花,朴素的纹理穿插,楚汉风格的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被誉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画在布上的青花瓷”,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枫香染的加工厂是好事情。”村民们都认可周后国的想法,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做好建厂的各种准备。周后国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汉子,10年以前,正当而立之年的周后国就有一个梦想——传承好枫香染这门手工技艺,将布依族民族服饰文化弘扬出去。

 

  在外打工见过世面的周后国心里惦记的不只是挣钱。“枫香染在外边很少被人知道。”周后国说,枫香染和蜡染同属传统的防染印花工艺,蜡染在贵州许多民族地区都有传承,但枫香染手工技艺却集中在较小的范围,知之甚少,以前有钱的布依族人家,喜欢给家里的姑娘买上一块枫香布染作被面料或者枕料,以此来传承或保存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符号。

 

  “做一件枫香染作品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全手工制作,成本高,工艺繁琐。因此,人们渐渐放弃了这一传统的制作方式,枫香染一度跌入低谷。”周后国说,“枫香染被称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绝对要继续传承下去才行,看着民族的好东西这样没落,我心有不甘。

 

  就在周后国痛苦纠结的时候,国家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文化体制改革也在其中。长顺县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专题到代化、敦操等少数民族乡镇调研了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措施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办法,并设立长顺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如同一阵春风,周后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暖洋洋的。为了办好枫香染加工厂,周后国这个木讷老实的布依汉子学会了上网查资料,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邂逅了黔东南青年致富带头人杨海兵。周后国自费到杨海兵的家乡黔东南州榕江县学习服饰、绣品加工工艺,学成归来,更加坚定了周后国弘扬民族文化,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

 

  周后国向代化镇人民政府和长顺县人民政府进行了汇报。县人民政府将此项目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副县长石祖建多次前往调研,协调解决政策、资金、场地等问题,帮助周后国创立了长顺县代化镇枫香染民族文化刺绣服饰创业园。

 

  “村民可以边工边农,也可以在创业园成为专业的产业工人。”周后国介绍,围绕着枫香染民族文化刺绣服饰创业园,代化镇在朱场村开展“美丽乡村 四在农家”建设,支持村里打造立体生态农业系统,将产业发展、旅游观光与布依文化展示有机融为一体,以农业、文化、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11月1日,长顺县代化镇枫香染民族文化刺绣服饰创业园开业。开业当天,周后国的加工厂吸引了中国户外探险联盟的关注。布依族绣娘飞针走线,巧绣花鸟鱼虫,编织历史文化和幸福生活的枫香染产品博得了客人的阵阵叫好。来自江苏苏州的钱紫帆说,“虽然苏州刺绣名满天下,但自己非常喜欢布依族的这种枫香染。这已经不是一种服饰商品,而是一件艺术品,是一种文化。

 

  “看着满山红叶我就心痒痒,忍不住都要到山上去割枫香,割下来的枫香油是布依族枫香染最好的染布原料。”周后国对客人说,以后我们就靠山吃山,把祖先留下的宝贝一代一代传承好。

 

  已到深秋,朱场村房前屋后长满了枫香树,树叶枫红似火。片片枫叶摇曳间,周后国和布依山乡群众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梦、小康致富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