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防震减灾工作十件大事

10.01.2017  14:03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贵州省地震局管理体制调整后的第一年,在中国地震局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贵州省防震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实现良好开局。

事件一:《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发布实施

2015年,贵州省地震局成立《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要求,结合贵州实际,编制《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并书面征求各方意见。今年3月5日,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评审通过了《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草案)》。同年9月,《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提请省人民政府审议。10月16日,《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黔府办函[2016]228号)印发全省实施,《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包括:前言、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项目、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贵州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贵州省防震减灾基础建设、综合能力达到西部省份的平均水平,防震减灾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事件二:《贵州省志·地震》出版发行

2010年,贵州省地震局启动《贵州省地震志》编纂工作,广泛征集和收集贵州地震活动、地震工作史料,完成初稿编纂。2012年,根据《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轮<贵州省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委厅字[2012]4号)文件要求,开始修改整理《贵州省志·地震》。2013年,《贵州省志·地震》通过省地方志办初审。2014年,《贵州省志·地震》通过省地方志办复审,根据复审修改后提请终审。2016年9月21日,《贵州省志·地震》通过终审,并送出版社出版。《贵州省志·地震》共7章24节20余万字,详细记述了贵州地震地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科学研究、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地震记实等史实。

事件三:修订《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

2016年6月,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省地震局)启动了《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8月,完成了《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修订稿)》征求意见工作。11月,《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修订案)》通过专家评审,提请省人民政府审议。新版《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成立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委员会,承担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处置方案综合评估。

事件四: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发布实施

2016年6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正式实施,规定贵州全境为基本抗震设防烈度Ⅵ度及以上地区,100%为抗震设防区。其中:70个县(市、区)为基本抗震设防烈度Ⅵ度区,面积约16 万平方公里,占比约89%;18个县(市、区)为基本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占比约11%。新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贵州部分,新增27个Ⅵ度区的县(市、区),增幅61%;新增16个Ⅶ度区的县(市、区),增幅224%。贵州省大部分县(市、区)从不抗震设防区向抗震设防区转变,基本抗震设防烈度由低烈度向高烈度区转变,加重了地震灾害防御任务。

事件五:贵州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全面完成

2010年,为切实改变贵州省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现状,贵州省地震局请示省政府同意在全省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29个省级以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市、区)内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二是把有财政投入的移民搬迁、避让地质灾害搬迁、新农村建设等农村民居建设纳入抗震设防要求范围,房屋建筑需要达到当地最低抗震设防标准。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该项目任务。完成了威宁县、盘县等31个农居工程示范点2962户农居建设,惠及14810人。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市县匹配资金1000万元,整合和带动投入资金79375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地震局组织编制了《新(重)建房屋抗震设防技术要求》、《加固房屋抗震加固基本技术要求》、《农村民居抗震常识》和《贵州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图集》,指导各地开展农村民居工程建设。各建设点按照有圈梁、构造柱、现浇板等基本要求进行建设,新建农村民居总体按不低于基本抗震设防烈度VI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进一步提升了农居抗震设防能力。

事件六:贵州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启动

2016年初,按照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部署,贵州省地震局启动了贵州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工作。目前,该工程设计方案与台站堪选工作已经完成。该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将贵州省现有18个测震台站改造升级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准台站,在全省88个县(巿、区、特区)各新建1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建成贵州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和贵州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

事件七:广泛开展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宣传系列活动

今年7月28日,是1978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40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全面汲取唐山大地震经验教训,扎实做好贵州省防震减灾工作,贵州省地震系统以“牢记唐山地震教训 科学高效防震减灾”为主题,开展了纪念“7.28”唐山大地震4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期间,贵州地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唐山时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地震局官网开辟专栏报道和宣传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活动;7月28日当天,全省地震系统将生命探测仪、流动地震监测仪、电视机、科普展板、科普画册等搬上街头开展集中宣传;贵州省地震局局长王尚彦走进省人民广播电台、黔灵科技大讲堂,将科学理论转换成科普知识,与广大听众展开交流,等等。系列活动的举办,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贵州震情灾情形势和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防御地震的意识。

事件八: 2016年西南片区应急和流动监测演练在贵州贵阳举行

2016年8月23日至25日,2016年度的西南地区地震系统应急协作演练和应急流动观测演练分别在贵阳举行,西南片区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和西藏地震局派出5支代表队共86人参加演练。中国地震局测震学科组和应急指挥专家组专家现场做技术指导。演练通过模拟在贵州某地区发生地震事件,快速组建高密度的流动台网,以考核西南协作片区各单位流动测震台网运行质量和现场工作能力,形成区域协作与联动机制,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可高效有序地开展流动观测工作,并同时检查流动观测设备及队伍维护运行状况。

事件九:贵州省建立首个地震地质研究院士工作站

2016年9月,贵州省首个地震领域的地震地质研究院士工作站落户贵州省工程防震研究院。该工作站由陈运泰院士领衔,主要对贵州地震地质背景、地震规律、地震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水库地震和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研究。

事件十:贵州省地震局参加12.8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应急救援

2016年12月8日,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造成2人受伤,约400间房屋受损。地震发生后,作为中国地震局现场应急工作队当月轮值单位的贵州省地震局启动应急响应,派出现场应急工作队8日晚飞抵灾区。现场应急工作队参与了地震烈度和灾害调查工作,对呼图壁县阿什里镇、凉州户镇、园户村镇、塔西河乡、清水河乡及石河子市学校等进行了烈度和灾害调查。这次出省参加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行动迅速,任务完成出色,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新疆地震局领导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