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与“快”的变奏

11.12.2014  14:57

  石阡县地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重点生态区和多民族聚居区。石阡拥有历史悠久的温泉,古朴厚重的民族文化。近年来,石阡县围绕“温泉之城 长寿石阡”定位,瞄准定位、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力开创石阡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局面。

 

  12月5日,在佛顶山脚下的石阡县坪山乡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村民张天琴正和几位同村的妇女在拉家常、理谷草。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游客多了,几乎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平日里她们在村里售卖当地特产小吃和山珍草药,生活过得悠闲又舒适。

 

  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是石阡县著名的乡村旅游点。近年来,石阡县不断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扩大宣传,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慢旅游”,打造“慢生活体验区”。

 

  生活可以慢,发展必须快。随着思剑高速的开通,石阡县打破交通瓶颈,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问题进一步推进。2013年,石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达38.3亿元,同比增长16.6%,财政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24.2%。

 

  “”与“”的辩证发展,让这座温泉之城充满活力。

 

  把环梵“金三角”支点立起来

  2012年,铜仁市委提出打造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作为西南方向的重要支点,石阡温泉、民族村寨、佛顶山等旅游资源开发引人关注。

 

  “创新区规划建设之初,就要求在每个节点布置不同角色定位的景区,开发差异明显、特色互补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游一处感受一种文化、走一步体验一种新奇。”石阡县旅游局局长李玲表示,石阡丰富的旅游资源量大质优,如何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石阡的做法是,打造成为“慢生活”休闲胜地。

 

  “慢,不是速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李玲说,今年来,石阡县全力打造“慢生活体验区”,相继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重点实施了温泉健康养生城、佛顶山旅游景区两个项目。同时,楼上古寨、鸳鸯湖、河口苗寨等10余个旅游项已相继启动“慢生活”建设。

 

  泉和水铸造了县城的“慢生活”,让每个游客都体验到了石阡的美。而在乡村,石阡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石阡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楼上古寨、河口苗寨、尧上仡佬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

 

  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这些乡村旅游点,早已成为外地游客心目中的“香饽饽”。

 

  “现在尧上的名气起来了,我家平均每天能接到8桌的订单,到长假期间,最高峰每天可达30余桌,光是烤羊都要近20只。”坪山乡尧上餐馆老板娘甘萍告诉记者,近两年,尧上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备,游客越来越多,她家的农家乐生意也越做越好,年收入60余万元。

 

  目前,石阡城南的温泉健康养生城已完成二期建设,投资2.3亿元建成的星级酒店等投入运营。县内多个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按照规划稳步推进旅游设施建设,逐步将将石阡建成四季休闲、夏可养生、冬可避寒的慢生活体验区。

 

  1月至11月,石阡县共接待人数234.9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44亿元,同比增长36.2%和34.5%,初步形成了以温泉度假、古城观光、乡村旅游为主的精品旅游路线。

 

   念活“”字经 写好“”文章

  由于交通落后,以前的石阡农民靠天吃饭成为常态。要发展,最根本是农民要致富。在山区,发展什么才能真正造福于百姓?

 

  眼前是莽莽大山,脚下是潺潺矿泉,石阡县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山地现代高效农业之路。

 

  向山要效益。

 

  “光靠卖茶叶,茶农致富很慢,我们村准备开发建设手工制茶一条街,既发展旅游,又带动茶叶销售。”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支书王飞谈起村里的发展,只有一个字——茶。

 

  新华村全村茶园面积上万亩,几乎家家种茶。像新华村这样全村围绕一个产业发展的村子在石阡还有许多,立足自身优势,找准方向,走产业化道路,成为全县各乡镇农业发展的共同路径。

 

  近年来,石阡县茶产业发展迅猛,现有茶园面积32万亩,“石阡苔茶”获中国驰名商标,茶产业成为石阡农民的聚富宝。

 

  在五德镇,水蜜桃种植户徐明强率先种下的350亩桃园,让当地百姓看到了山旮旯的致富路。2013年,五德精品水果产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以茶叶等特色产业为依托,石阡共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个,其中,3个进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个为市级农业园区。

 

  向水要产业。

 

  2009年,石阡县同时荣获“中国温泉之乡”和“中国矿泉水之乡”两块国字招牌,泉和水,成为石阡独特的优势资源。

 

  “石阡的水,除了带来良好的旅游效益,本身也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发展泉水产业,是必然途径。”石阡县温泉管理局局长田智仁说。

 

  石阡矿泉水资源点多面广、量大质优,自然出露20处共36个点,遍及12个乡镇,已探明水量8.4亿立方,平均日流量22300吨。石阡矿泉水富含硒、锶、偏硅酸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能浴能饮,开发利用价值极高。

 

  石阡温泉产业初现雏形,城南、城北两个温泉项目开发建设基本完成前期建设,其中城南温泉正在建设规划中的三期工程,有望于明年完工。

 

  把石阡地热矿泉水开发为罐装水走向市场,是该县打造水产业的另一方向。目前,该县仅有本土的泉都牌矿泉水及4家桶装水小厂,每年利用矿泉水仅8万吨。石阡优质水资源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短短一年,前来考察和咨询的有200多人次。

 

  同时,该县利用优质水资源发展酿酒业,招商引资建成年产基酒2万吨新型绿色环保生态酿酒企业。

 

  快马加鞭奋力追赶

  在发展中如何守住生态底线?石阡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大龙开发区异地建设工业园区,既避免了产业冲突,又借助大龙的区位优势、平台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工业集约化发展。

 

  “飞地”产业园创出了一条既保护好生态又发展工业的新路径。园区以电子、矿产、精细化工、设备制造、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目前,园区核心区1060亩建设顺利,建成多层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余家,投产企业6家。

 

  石材产业是该县另一个新兴产业。石阡石材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达30亿立方米,已开发有贝壳石、米黄石、木纹石、石阡红等11个系列产品。

 

  近年来,石阡县充分利用石材资源优势,开展优势资源宣传、推介及招商引资活动,引来了恒源矿业、盘兴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目前,全县共有石材企业11家,已建成投产5家、在建6家,年底可实现年开采荒料20万立方米、年产板材1000万平方米。

 

  今夏,石阡县连续遭受三次洪涝灾害袭击,大量公路、桥梁、民居被冲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遭到重创。

 

  如何迅速走出困境?该县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的总体要求,开展灾后重建,重点恢复建设受灾群众安置、地质灾害治理、水利防洪、交通恢复通达、县城供排水以及学校、医疗卫生、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任务。

 

  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该县快速推进城镇基础建设。按照“龙川河为主轴,东西控制、南延北拓”战略,向南快速启动温泉大道至中坝城市主干道建设,向北快速推进城北大道建设,拉伸了城市主骨架,大幅拓展了城市空间,初步形成“一江两岸三组团”和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建成区面积2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6%。

 

  记者手记

  “南大门”的畅想

  如今在石阡县内,很多乡镇都在紧锣密鼓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这条横贯石阡境内达69公里的江口至瓮安高速公路,将为石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江瓮高速建成后,将成为省会贵阳至铜仁间距离最短的一条高速。人们开始注意到,一旦江瓮高速开通,石阡将是铜仁的“南大门”,成为贵阳从南进入铜仁的第一站。

 

  江瓮高速和已建成的思剑高速,一纵一横,将使石阡真正从边缘走向前沿。石阡如何发挥好前沿区位优势,以及自身固有的良好生态优势、绿色产业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以更主动的姿态迎合贵阳发展溢出效应,更好的融入黔中经济圈,是石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温泉之城,长寿石阡,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