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前提是远见
按照报社《创新路·科学人》栏目发稿安排,我采访了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并发回了题为《潘建伟:量子世界的“中国耕者”》的通讯稿。
41岁当选中科院院士,不到十年时间让中国成为量子通讯的世界劲旅……因为潘建伟及其团队的研究频出世界级成果,所以,记者不止一次采写过他们科研突破的稿件。因此,对于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现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实现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实现量子机器学习算法等等“世界首次”的创新成果,印象深刻。其中,让记者常常回味的则是潘建伟院士的“远见”。
1987年考入中国科大的潘建伟,本科论文写的就是量子力学,攻读硕士的方向则是量子基本理论。在所有课程中,外语是潘建伟的“弱项”,因此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在国内做研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潘建伟意识到,必须去代表世界研究水平的国外高校留学,才能深入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于是,他克服困难猛攻外语,顺利进入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师从于世界一流科学家塞林格,成为国际先进研究团队的一员。
正是站在这样的高起点上,潘建伟才有可能看清量子信息是对未来信息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兴科学。在国内尚未认识到其重要意义,甚至指责其为“伪科学”的当时,潘建伟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前辈科学家一起呼吁国家重视量子信息领域发展。凭着远见和努力,潘建伟的量子信息研究才得到中科院与国家自然基金委重视。
同样的远见,还体现在人才的“分众深耕”上。量子信息是计算机、信息科学与量子物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技术支撑,潘建伟在实验室建设起步阶段,就以选派学生到国际先进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这方面的研究力量。因此,当2008年,潘建伟从国外正式回到中国科大时,在奥、英、德、美和瑞士等国一流机构学习的他的学生和助手,几乎同时“归队”,组合成为量子信息研究的“最佳团队”。
在潘建伟工作的中国科大,记者还采访过许多创新创业的成功者,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1992年,还在读本科的他,就被选入中国科大与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共同设立的“人机语音通信实验室”参与科研。那时,刘庆峰就立志要做出“让计算机像人一样开口说话”的研究成果。1999年,还在读博士的刘庆峰怀揣着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等技术成果,带领十几名同学创立科大讯飞公司,开启了智能语音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新征程。
十年磨一剑。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交所上市,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创业首家上市公司。凭借着对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的远见,刘庆峰领导的科大讯飞已经成为在语音技术领域中基础研究时间最长、资产规模最大、历届评测成绩最好、专业人才最多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去年,刘庆峰入选“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科大讯飞成功进入“中国文化产业三十强”。
古人云,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创新创业,都是在做别人未曾做过和超越前人的工作,付出过人的辛苦与努力自不待言。而远见——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则一定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