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戚托”的新乐章——搬到幸福窝里的残疾人
阿妹戚托小镇
小镇里的学校
唐正龙的家
陈友祥夫妇在新家里
“史迪威公路”24道拐是战争留给晴隆的财产,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现在已经成了晴隆的一张名片。人们对晴隆24道拐印象深刻,但对于同样因避战乱而产生的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却知之甚少,由于白彝先民不甘忍受统治者的奴役、压迫和剥削,于是举家迁徙,逃离故土,跋山涉水进入北盘江流域,隐居深山,并依靠山林谋生计,与大千世界相对隔离,形成半封闭或甚至封闭式的格局,其生产形式为刀耕火种和狩猎,三宝彝族乡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总人口5853人,其中彝族和苗族人口占比98.7%,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57%,被认为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典型地区。
2017年6月,在三宝彝族乡调研时,当地严峻的脱贫形势引起了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深深的思考。孙志刚强调,必须努力闯出一条决胜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搬迁,成为三宝脱贫的唯一选择。晴隆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一个艰难而勇敢的决定——整乡搬迁,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点。
就此,毗邻县城的阿妹戚托小镇拔地而起,这是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可以容纳晴隆县各乡镇的8000名搬迁户,其中5000多人来自三宝彝族乡。
三宝乡共有持证残疾人242人、其中重度残疾人19人,2019年6月底前完成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到阿妹戚托特色小镇,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7户4555人中,有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6户153人。
已经搬进阿妹戚托小镇的残疾人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呢?4月初笔者来到晴隆,从县城到阿妹戚托小镇也就几分钟的车程。小镇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还有如画一般的环境。走进阿妹戚托小镇,到处绿树成荫,一栋栋彝族风情浓郁的亮褐色钢筋混凝土小楼依山而建,台阶式的建筑布局让民居错落有致,曲线坡面屋顶尽收眼底,这里的居住环境比城里的那些别墅小区一点不差。
小镇牛头山20栋3单元2号,这是一套120平米的双层房子,一楼一底,楼下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楼上两个卧室,一个卫生间,房前屋后都有绿化,房子的建筑风格与城里的别墅完全一样,这里是残疾人唐正龙搬迁后的新家。38岁的唐正龙双侧股骨头坏死,没有劳动能力,妻子车金妹视力不好,在三宝乡大坪村时,一家六口靠低保生活。2018年3月28日,作为第一批搬迁的对象,他们一家入驻阿妹戚托小镇,原来的危房与现在的新房完全不可比,来到小镇后,大的两个孩子就在家附近的小学就读,三儿子入读小镇里的幼儿园,三个孩子读书不需要任何费用,包括吃住都不用花钱。县残联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将唐正龙安排在小镇里做扶贫搬迁动员工作,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妻子在小镇里做保洁工作,每月收入1800元,夫妇两人从事的都是轻体力劳动。生活的巨大变化让唐正龙做扶贫搬迁动员工作更有底气,他说,期待更多的乡亲像他们家一样,早日搬进小镇,过上好日子。
55岁的陈友祥与小儿子一家住在牛头山76栋一单元一号,这是一套100平米的房子。走进他家,家电齐全,二楼还有一个大露台,露台上挂满了鸟笼。陈友祥小儿子和媳妇都是残疾人,2018年4月,他们一家从三宝乡干塘村搬进小镇,作为残疾人家庭,县残联为陈友祥购买了公益性岗位,从事保洁工作,每月1500元工资。儿子虽然残疾,却自强不息,在小区里开了一个宠物饲养门面,专卖鸟食,儿媳在县城里打工,孙子在家附近的小学就读,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陈友祥的大儿子一家就住在他的隔壁,这一大家人正在由农村人向城里人走进。
杨昭在浙江打工时因为塔吊事故使得他的左上肢、左下肢受伤,失去劳动能力后,杨昭只好回家务农。去年,杨昭一家搬到小镇,他们一家分到了80平米的房子,同样是一楼一底。县残联为杨昭购买了公益岗位,做搬迁动员宣传工作,月工资1500元,杨昭的妻子在县城服装店打工,两个孩子都在小镇里小学就读,周末才回家。杨昭搬迁后独自一人回到三宝创业,带领乡亲和残疾人朋友一起搞合作社,带动16户精准扶贫户种植独角莲等中药材,今年第一次卖中药材就收入了7千多,杨昭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从2018年12月起,晴隆县残联用宁波市宁海县对口帮扶资金280万元,在全县聘用154名残疾人扶贫岗位工作人员,协助乡镇(街道)开展扶贫工作,以确保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聘用人员报酬由县残联按每人每月1500元拔付乡镇按月发放,县残联为聘用人员每人每年交100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对口帮扶期结束后,县残联将用残保金为残疾人购买公益岗位,以保障贫困残疾人的生活。同时,晴隆县还决定在阿妹戚托特色小镇办公的单位,招聘公益性岗位和临聘人员优先安排“新市民”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在产业园区招聘员工时优先提供残疾人就业机会。
小镇不远处就是产业园区,宁波对口帮扶资金修建的服装厂正在生产校服,深圳老板投资的鞋厂也已经开工,也许是才建成,也许是不了解,也许是怕自己没有技术,在两个厂子里就业的残疾人并不多。卓康鞋业的老板黄静说,准备开设一个残疾人车间,先对残疾人进行技术培训,争取让小镇里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残疾人都能到厂里上班。她说:残疾朋友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至少能有3到4千的收入,高的会有5、6千。产业园区是贫困残疾人脱贫的真正依托,在家门口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如何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尤其是贫困残疾人朋友如何脱贫和过上稳定的生活,晴隆县做了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阿妹戚托”系彝族一支群体的原生态舞蹈名称,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源于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舞蹈寄托了三宝彝族人民对出嫁女儿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好的生活正在向我们的残疾朋友招手,住在幸福窝里的残疾人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正在努力,也一直努力着的。
新的乐章正在谱写,而这乐章一定是明亮和欢快的,就像阿妹戚托那铿锵踢踏一样,有力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