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扶贫契机、走实洪州精准脱贫之路

16.12.2015  11:31

               

 

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夯实扶贫开发基础 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全力协调公路修建占用田土问题,确保今年12月份归欧、赏方、塘冲、九厥、菖蒲、仰冲6个村30多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入场施工,全面实施好通组道路硬化“一事一议”项目,力争2016年年底村组全部竣工通车,实现全镇通村、组水泥路全覆盖,全面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二是完成洪州西门河防洪堤工程,启动潭洞、包寨、仁里、平架等村寨安全人饮改造工程建设。三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申报争取集镇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四是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生态项目建设,加强镇、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做好义务植树造林、农村营林、森林防火工作,完成造林面积12000亩以上,生态建设有序推进。 二、抓产业发展,扩宽群众脱贫致富途径 一是以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区为龙头,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我镇立足镇情,科学谋划布局,拟在岩寨、下温、洪州、小寨等公路沿线村寨打造一片1000余亩的生态农业和生活体验区,种植一批适合四季生长的瓜果、蔬菜等。二是争取农业部门支持,建设农业示范基地,着力发展“精品、特色、优质、高效”现代山地农业,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围绕产业规划布局,着力打造潭洞至草坪沿河村寨河鱼养殖产业、拉动休闲垂钓旅游产业发展;岩寨、下温、洪州、小寨、三团五个村发展油茶和茶叶种植产业;江口、阳朝、草坪三个村重点发展油茶产业;三团、九厥、侗村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牛羊养殖产业;平架村打造传统村寨依托洪州琵琶歌发展旅游业。因地制宜地做好农村产业发展,为“三农”发展添助力。三是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流转出去,让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种植大户能及时获得土地耕种,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农业产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目前,全镇已建成油茶基地2000余亩、苗圃基地80余亩、香菇基地20余亩、钩藤基地700余亩、茶叶基地1000余亩、牛羊养殖基地800余亩。四是以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引领,加快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快旅游开发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对三省坡的山地、田地、河流、居住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三省坡生态、民族风情旅游区。加快洪州琵琶歌的传承和保护,以及认真收集、梳理好红军在洪州的史实和典故,充分运用已蜚声海内外的洪州琵琶歌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宣传,吸引各地游客到洪州体会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使生态乡村文化旅游成为群众增收的路子。五是加快电商产业发展。借助我省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建设契机,加快农村通讯工程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实现全镇电商进村入户,让电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六是全力做好利南硅厂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其长期稳定投产,把促进当地群众门前就业务工创收作为脱贫的一条新路子。 三、抓好民生改善,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抢抓此次扶贫生态移民契机,摸清全镇生态移民贫困户情况、意愿,注重处理好群众基本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不愿搬和搬不起的关系、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的关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使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实现生态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双赢。二是全力抓好贫困地区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群众营造一个卫生、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继续抓好农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坚持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按标施策。三是争取政策和社会资助读高中以上学校的所有贫困学生,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不让一户因子女入学而返贫。我镇今年成功申请“黄三河”助学奖学金和“雨露计划”生活补贴20余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70余人,自筹资金6000余元,发放给录取二本以上高考学子。四是抓好医疗扶贫,提高群众医疗卫生水平。统一实行“门诊统筹补偿+住院补偿+重大疾病补偿”模式,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五是抓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高农村精准扶贫造血功能。引导帮助那些有创业愿望、有一技之长、有丰富经验的返乡农民工选择好创业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充分利用本地企业就业创业平台,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毛细血管”。突出技能培训。针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非常有效,要深入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农业技能,确保“培训1人、就(创)业1人、脱贫1户”。(洪州镇   林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