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MERS患者连续4天无发热 接触者将解除隔离
原标题:首例MERS患者连续4天无发热 密切接触者将可解除隔离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粤卫信报道:6月9日,我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确诊病例救治进入第13天。根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的最新通报,该确诊患者连续4天无发热,间中咳嗽,无明显咳痰,吸氧情况下无明显气促,胸片显示双肺仍然有炎症,渗出较前减少。患者病情整体趋于稳定,但仍需警惕合并感染及出现变化,治疗上根据钟南山院士等专家组意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6月9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还举行通报会,邀请疾控、临床、院感方面的多位专家具体介绍了救治首例MERS的情况。
【救治】
血液检测连续5天是阴性
“经过专家努力,该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良好,正处于恢复康复当中。”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张伟、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ICU主任医师邓西龙两位专家介绍,该患者的肺部炎症在吸收,所有指标都在往好的方向好转。“5天前,他的血里就检测不出病毒了,检测结果是阴性;然后是咽拭子检测,也是阴性;而痰液也有两次检测不到病毒,根据国家的要求,如果两次检测都没有病毒就行,但为了慎重,就想多次检测,再确定没有病毒。”
“他是否百分之百安全,医生还不敢这么说,还要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判断。”邓西龙说,该韩国病人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有时候有笑脸,会说声“谢谢”,但很快又说胃口不好,睡不好,头疼。
据悉,在5月29日,曾有计划将该韩国患者转到广州治疗。但5月30日,国家卫计委书面答复,要求把患者就地隔离治疗。于是,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马上建立临床专家轮值制度,由一名临床专家相对固定长驻惠州,其他专家机动派往惠州,协同指导开展患者治疗和院感防控工作。截至6月9日,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共派出临床和院感专家9批次25多人次。6月2日,钟南山院士及国家派出的第二批临床和院感专家也赴惠州指导救治。
【防控】
目前院内没有交叉感染
“目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没有交叉感染的发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主任医师、感染管理科主任孙树梅介绍,接到首例MERS患者后,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防控。多名院感和CDC专家到达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指导;及时清空了ICU;及时调配了各种防护用品;优化流程,保证医护在安全情况下救治病人。对接触患者的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尽可能做到没有交叉感染的发生。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张伟告诉记者,对于惠州中心人民医院无法开展患者临床检验问题,省卫计委协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对病人血液开展临床检验工作,并紧急协调采购了一套血常规、多功能血气生化分析仪和呼吸湿化治疗仪送惠州中心人民医院,专门用于患者的临床检验和开展强化氧疗措施。对于惠州中心医院负压病房布局、压差达不到标准问题,省卫计委协调派出院感防控专家到现场指导,完善相关防控措施,切实做好医务人员院感防控工作。目前,更加规范的治疗和严格防控感染的相关制度已建立。
【密接】
所有密切接触者暂时无恙
根据通报,截至6月9日,在广东境内的75名密切接触者无人出现不适,密切接触者均经两次咽拭子标本检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核酸,结果均为阴性。据悉,如无意外,第一批密切接触者将于6月9日24时,第二批密切接触者将于6月10日24时可解除隔离。
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健康跟踪,是保证不会出现第三代病例和扩散的重要途径。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钟豪杰回忆,密切接触者中在惠州进行商务活动的人群,于5月29日就已找到;而大巴上没有名单的乘客,很难找到,但终于在6月3日凌晨全部找到。对所有密切接触者,每天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和健康询问,目前无人出现不适。
【评估】
MERS输入性风险依然存在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钟豪杰表示,过了6月10日,等75名密接者全部解放,二代病例的风险就可以解除。这个MERS病例造成院内感染的风险,由于该病例已出现阴性,所以风险机会已极低。“不过,MERS输入性风险依然存在。”钟豪杰提醒,不单只是韩国,更大风险来自去中东旅游和朝圣的人群,MERS输入性风险是持续的。
据介绍,在联防联控上,卫生部门是冲在前面,其他部门也在配合。加强对不明肺炎和重度肺炎的监测,以及对口岸的监测和排查,特别是对中东回来人群的监测。提醒从中东回来的人群,如果有感觉不适,要尽早告诉医生。
【特写】
当高考遇上MERS
记者获悉,上述三位专家钟豪杰、孙树梅和邓西龙的孩子都在今年参加高考,但为了救治首例MERS患者,他们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一心扑在救治第一线。
“孩子的高考遇上救治MERS,如何平衡‘大家’和‘小家’的关系,我心里也有一定的矛盾。”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主任医师、感染管理科主任孙树梅坦言,不过,我们是应急团队,经历了很多这样的事情,都是冲在第一线,“这是职业的需求,所有专家的社会责任。”
“家属都是理解支持我的,我的孩子没有怨言,心里比较平稳,并没有因为我去救治别人而产生负面情绪。”孙树梅动情地说,在高考前的这一段时间,别的孩子有家长送汤、送饭,她的儿子只对她说,“你在考试前一晚来陪我吃顿饭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