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来的新生活
搬出来的新生活
———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观察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走到贵州省每一个县区,都会看到排列整齐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外部装饰一新,或黔西北民居,或黔北民居......。大山里的村民背着背包、扛着衣物、拉着家具住进了漂亮的新房,开始全新的生活。
这是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给广大深山区、石山区贫困群众带去的“福利”。从2012年5月起,该省就计划用9年时间将200多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拔掉“穷根”。时至今日,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已累计搬迁25万人,他们搬出来后,有的进入工业园区就业,有的做生意,有的发展产业,收入比以前翻番。在移民迁出区,逐步恢复生态,遏制水土流失。原本脱贫无望的深山区群众搬迁后全部脱贫。
探索生态移民扶贫新路子
贵州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这些地方不通公路、不通水,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难。据统计,2012年,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大概200多万人。2012年5月,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启动。在启动时,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贵州有200万人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山里,既不通路、也不通水,再扶贫50年也很难解决问题,因为是在大山深处,在山顶上,石漠化比较严重,没有土,在山顶上种苞谷也比较难。所以我们下了一个决心,从今年要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0万人的大搬迁,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贵州将通过今后9年的努力,把这200万人口搬到交通便利的小城镇居住。”
“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必须攻克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贵州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叶韬说。
扶贫生态移民完全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循,怎样建?贵州省在总结易地扶贫搬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尊重搬迁移民的民意,编制了2012年至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规划建设扶贫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1041个。随后,各地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全面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一个个移民小区拔地而起,成为城镇化新亮点。一户户贫困农户走出大山,扎根在繁华的城镇,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实现脱贫致富。
黔西县谷里镇清明村,一条笔直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道路两边黔西北民居排列整齐,街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种了绿化树,在村尾修建了休闲广场。村民们住进新楼房,脸上洋溢着笑容。50多岁的张帮俊一家是最早搬进新居的农户之一,他开了小卖部,零售烟酒、饮料、小食品等,每天能卖上百元。说起搬迁后的生活,张帮俊笑得格外灿烂,他说:“国家政策好,帮我们住上了漂亮的楼房。你瞧,我这两层楼的房子,只花了4万块钱,还配有沼气池、下水道、闭路电视。”张帮俊家以前住在深山里,距离谷里镇6公里左右,房屋用石棉瓦盖成,每逢下雨,家里到处漏水,处处摆满了接雨的盆子和桶。搬迁后,他不仅住上了新楼房,就连孙子上学也方便了,他说:“我们的房子离镇上近,孩子去莲花小学上学十分钟就到了。”
在清明村,一共搬迁了110多户村民。他们以前居住地偏远、缺水、交通不便,村民居住条件艰苦,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电压不正常,孩子上学要走上1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后,他们成为首批移民搬迁对象,短短几个月后,他们就住进了新家,那时正值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现在,村民们有的从事运输、有的开小卖部、有的到城里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谷里镇党委委员秦蓉说:“为了让村民搬出来后留得住、能发展、能致富,我们规划了特色蔬菜种植,准备把村前的大坝流转过来建立千亩蔬菜基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同时,依托村里在建大型煤矿,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多渠道促进他们增收。”
除了谷里镇,在黔西县铁石乡、县城城关镇等乡镇,扶贫生态移民小区房正在建设,让该县更多出于深山区、高山地带的贫困群众享受到新生活的普惠。
像黔西一样,贵州省各县市区都在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州共投入资金49.33亿元,建设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302个,住房5.9万套,搬迁贫困人口25万人。
产城互动 搬出好生活
在搬迁中,贵州省把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等区域贫困群众向集镇、园区等地搬迁,在政策配套和就业上做好细节支撑,老年人有养老保险,年轻人进行就业培训,政府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或者是在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解决搬迁人工作和生活之忧,形成产城互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良好格局。
走进榕江县城南部丰乐移民新区,高楼林立,小区里停满了摩托车、面包车,农贸市场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榕江县扶贫办一负责人介绍:“移民新区按一个小区域一个村、一栋楼一个组、一层楼一个家族布局。”
两年前,榕江县计划乡摆王村和摆拉村303户村民整体搬迁到此,1070名苗族农民变成了市民。摆王楼2栋1单元1楼3号房的麻国林60多岁了,身体健朗,他抱着小孙子,在商铺里悠闲地坐着,有人来买东西,他就热情地打招呼,现在他家商店一天收入400多元,除此之外,他还组织了一个八仙队,哪家有丧事,他们就去吹八仙,也获得一笔收入。他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很多呢!走路不沾泥,喝水不用挑,还有了摩托车。”
以前的摆王村、摆拉村,通路不通车,村民住在矮旧的吊脚楼里,生活相当艰难,人均纯收入只有1150元。2012年,两个村的村民搬到县城后,榕江县把他们安排到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就业,还有的从事包装、运输等行业,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
据统计,搬迁后,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将近达到7000元,实现了收入翻番。有几户移民家庭成员都在务工或创业,人均年收入接近2万元。
自从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来,榕江县探索出了扶贫生态移民“2+5”模式,即:农民搬迁到县城后保留其农村产权(住房和土地等)和农村户籍(包括计划生育政策)2项农民待遇,增加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5项市民待遇。搬迁使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也提高了城镇化率,2013年末,榕江县城镇化率达31%。目前,榕江县还在车江新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景区规划建设16个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准备将计划乡6个贫困村农民,逐步搬进县城,争取在2018年前,将5万多贫困农民搬进县城。
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过程中,为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贵州省拓展扶贫生态移民就业途径,促进扶贫生态移民稳定就业,对扶贫生态移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扶贫生态移民子女初中毕业为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当地职业院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鼓励建设项目和园区、企业用工优先聘用扶贫生态移民。鼓励和支持扶贫生态移民自主创业,对于自主创业的,享受各级创业优惠政策,申请小额贷款担保单款由财政全额贴息,并提高担保贷款额度上限。依托城镇、工业园区,引导和扶持扶贫生态移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
截至目前,搬迁移民中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8.72万人,已实现就业8.47万人。14.7万人参加新农合,5.58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2.73万人享受农村低保。2013年,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732元。
山绿人富相得益彰
7月3日,贵州省召开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会议,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指出:要围绕2014年目标任务,切实抓好今年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特别要着力抓好安置房建设、移民就业和后续发展、示范点建设、生态恢复工作。
事实上,这两年来,随着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深入实施,这一工程逐步显现出“群众拔穷根、生态得保护”的多赢效益。
铜仁市松桃县迓驾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一排排吊脚楼小青瓦的民居矗立当地,每家拥有一个门面,大多数开门做生意了。36岁的刘刚每天来回县城与迓驾之间,为的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涂料,光卖涂料,他每年就有3万多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他说:“以前我们除了种玉米外,只能依靠外出打工,那种穷日子,真是过怕了。”他从大山上搬下来,利用以前在外学习的装潢技术,贷款经营涂料,收入逐年增加。
扶贫生态移民要往小城镇、工业园区聚集,最终要解决老百姓搬出来的生存问题。迓驾镇将老百姓搬出来后,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针对贫困户的特点,拟定了搬迁群众产业发展规划,采取调整责任田、保留自留地、自留山等办法,保证搬迁户有地种、有饭吃。帮助搬迁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殖项目,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搬迁户新上的经营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贷款、信贷资金、免交工商管理费及经营费等,鼓励他们发展二、三产业。迓驾镇一负责人说:“没搬迁前,他们居住在生态比较脆弱的高山上,经常会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搬出来后,他们找到了就业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比以前高出好几倍。更可贵的是原居住点生态变好了。”
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主任付贵林说,贵州省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生活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把农民从生态功能脆弱区搬迁出来,对修复生态意义更大。通过山区农户“梯次搬迁”,实行“搬二剩一”,也可有效减缓当地的生态压力。
两年来,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的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就业渠道有所拓宽,人均收入增加,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了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生态移民助推精准扶贫
今年,贵州全面开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并建立了贫困户台账。为扶贫生态移民做足了工作。根据精准扶贫安排,贵州识别出贫困人口,他们大多生活在乌蒙山、武陵山、滇桂黔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们是贵州扶贫开发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这些地方,曾经被专家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要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扶贫生态移民是必然选择。因此,赵克志向贵州省各级干部发出动员令:“连片特困地区的200万贫困人口是否能脱贫,是事关我省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的政治问题。要动员社会各界,强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确保搬得出能致富。”
最近几年,贵州省在生态严重的大山上探索了晴隆模式、长顺做法、威宁实践、印江经验等扶贫攻坚模式,为贵州省扶贫开发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同时,实行产业化扶贫,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并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牛羊和核桃”的产业格局,并在今年全力打造蔬菜、油茶、烤烟、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扶贫产业名片,为老百姓找到致富的源泉。
为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时,贵州省按照基础设施向下延伸的要求,加快推进安置住房、道路、水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安置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满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对搬出来的移民落实就业,使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在城镇和园区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健全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结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对移民旧址进行生态恢复。
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4000万贵州人民发挥攻坚克难的贵州精神,全力推进着生态移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