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发展综述:春风化雨擦亮“多彩贵州”文化品牌
制图:尹岱石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围绕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我省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目标。
推精品 传递贵州好声音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我省涌现出一批精品剧目。花灯剧《枫染秋渡》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优秀表演奖,歌舞剧《仰欧桑》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天蝉地傩》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音舞类剧目金奖”,话剧《天地文通》作为文化部遴选的剧目在国家大剧院展演,音乐剧《嘎老》和舞蹈诗《巫卡调恰》入选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分别斩获“最佳音乐创作奖”“最佳导演奖”, (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花灯剧《盐道》、话剧《图云关》在国内高端平台进行展演,京剧《黔人李端棻》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统计显示,国家艺术基金设立3年,我省共有14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获准资助金额超过1500万元,仅2016年就获得880万元资助,取得历史性突破。
佳作之外,文化活动也有惊喜。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突破了小文化的局限,以“多彩文化,共建共享”为主题,立足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遵循“艺术的盛宴、人民的节日”宗旨,以演、展、论、训、赛为主要形式,汇聚了国内外专家、艺术家以及省内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大批健康向上、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总计举办活动150余场次,参与群众30万人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推动了贵州人文精神和特色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彰显了贵州文化形象,树立了贵州文化自信,繁荣了贵州文化艺术。
补短板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贫困是贵州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着眼于文化惠民,我省大力实施“文军”扶贫计划,加快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发挥好文化在大扶贫战略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省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建成一批地市级“三馆”,省博物馆新馆建成试运行,遵义会议纪念馆新陈列馆、省“非遗”博览馆建成开馆,提升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标志性工程——贵州美术馆启动建设,贵州文化广场项目纳入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归口管理的“三馆”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遵义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贵阳市、毕节市和4个项目分别获得第二、三批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此外,还积极探索出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建设新路。比如,黔东南州通过开展“千村百节”活动,自觉建立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吸纳社会资本投入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建设民间鼓楼、花桥、芦笙堂、踩歌堂、斗牛场等民间文化服务设施,特色文化与民生普惠的融合相得益彰。
去年,省文化厅专门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组,整合各方资源,呈现出突出的文化惠民功能。
护文化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着眼于文化育民,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充分利用特色文化遗产资源,切实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功能,使之更好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惠及人民群众。
我省完成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荐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省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十二五”末,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71处,比“十一五”增加近一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基本完成;2015年海龙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遵义杨氏土司考古获得2012年、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以及入选2015世界考古论坛田野发现奖。“石阡说春”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546个贵州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先期实施10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公布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省级黔东南、黔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家贵州文化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增加到57个。相继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016年,我省开展“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培训计划”,培训23000多人次,带动数千个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骨干和数万名传统村落贫困农户参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提升了贫困地区群众自主奔小康能力。
文化照亮生活联通世界
本报评论员
近年来,在政府财政的强力支持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惠民建设热潮席卷黔中大地。
文化如阳光,普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如今这一理念随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随着越来越多可享受的低票价高品质的各类演出而日益深入人心。
人民的需要,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为了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局面,贵州文化的血液在加速流动,以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相继上马,顺利推进。无数精彩的故事陆续上演……
公共文化设施的广泛普及,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文化的灯塔,将文明之光照亮城乡。文化的彰显,让世界感知文化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