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新蒲发现南宋时期播州土司墓葬

16.08.2014  21:57

2014年7月30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社会公布了一项重要的阶段性考古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寻找和发掘,在遵义市新蒲新区的仁江河边,发现了南宋时期播州第14世土司杨价和他夫人田氏的墓葬。该古墓历史悠久,距今759年。

这是一座奢华的土坑古墓。经过考古队员的连续工作,已经出土了数十件精美的金银和玉器,目前仍在进行后续清理发掘工作。

据了解,这是第十座被发现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坑墓葬,在全国同时期的古墓葬中也十分罕见。考古专家认为,该墓是贵州考古史上重要的发掘成果,研究价值并不局限于播州的历史和文化,会为正在进行的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分”。

这座原本埋于黄土下的大墓,封土堆面积约有100平米。墓葬的左右前方,分别是播州第28世土司杨烈、第21世土司杨铿墓葬。本次出土的古墓与杨铿墓直线距离约200米,距杨烈墓不过40米。该墓葬的规格很高也很奢华,就连棺材上使用的抓钉,都是用黄金和白银制作。而数根经历700余年未腐烂的残存棺椁立柱用材考究,显示出墓主人显赫的身份。

 

   

 

土坑大墓分为左右两室,中间有一道天然黄土隔断。左侧是男性墓葬。这间墓室的头箱及破损的棺椁一壁中,共清理出40多件金银器、玉器。这些器物做工精制,包括金盏、金梅瓶、金勺、金剑鞘、银制的执壶、碗、烛台及玉石制作的杯子等,还有一个60多厘米宽的鎏金双鱼银洗。女性墓葬是在右墓室,也有硕大棺椁、头箱。在头箱中,发现雕有两条螭吻的金盏、金盘,以及十多件银制的梅瓶、烛台、勺子等物品。在棺床下,还发现一个40厘米宽的圆形陶制器物,怀疑是陪葬的腰坑。

更大的兴奋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贵州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李飞认为,从现场推测,在棺材及棺椁的边箱内肯定还有更丰富的发现。在右侧墓室中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银烛台上刻有清晰的文字——“乙卯田都统司公用”。这是在该墓内目前发现的惟一文字。据文字推测,右侧墓室的田姓死者,死于南宋宝祐三年,即公元1255年。

这是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贵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周必素说,资料记载,播州第十四世土司杨价的妻子,正是来自铜仁地区的女子田氏。出土文字中的“都统司”,进一步证明了墓主身份,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军,全国很多地方都设有都统司。都统制是这个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级别高于安抚使。在那个年代的播州,能成为都统制的只有杨价。史料记载,杨价生前曾多次应朝廷征召,率领播州军队抗击蒙军入侵,其军队因此获封“雄威军”。在他去世后,朝廷为他赐庙“忠显”,还封他为“威灵英烈侯”。

考古队将该座奢华土坑墓葬与杨价联系的另一原因,是基于去年7月杨铿墓发掘的成果。杨铿墓前的墓志铭中记载,他安葬在杨价墓的右侧。考古队也是因杨铿墓志铭而在洪江边寻找杨价墓。它的正前方,是正修建使水位快速上升的中桥水库。对于杨价墓的寻找和发掘,正是源于中桥水库的建设。

 

   

 

这是第十座被发现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司土坑墓葬和未被盗过的土司墓葬。由于年代久远,其棺椁、棺材腐蚀严重,一些物品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逐层剥离出来。这项工作必须在实验室内进行。贵州目前没有这样的实验室,两个墓室的棺木,连同部分泥土,将被套箱整体提取后,送往位于北京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由国内顶尖级的实验室考古专家进行清理。

8月12日,经过两天多长途运输,宋代土司杨价夫妇棺椁,安全运抵北京,移交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室内清理工作将由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领衔进行,贵州省文物考古所专家全程参与。专家分析,棺椁内的物品或许会超过现场已提取的数十件金银器件,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播州的历史,以及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该项考古工作进行中,省文化厅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深入现场,实地了解考古进展情况,看望慰问现场工作人员,并提出工作要求。当地党政领导和公安干警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