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亚:守护侗寨非遗文化传承

16.07.2015  20:12

守护侗寨非遗文化传承

——记彦洞乡瑶白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安亚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16日电  在锦屏县彦洞乡,今年69岁的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杨安亚是大家公认的“文化人”。他1966年3月在彦洞乡瑶白村瑶白小学当民办教师,1981年3月转为公办教师。1983年任瑶白小学校长。2005年2月从瑶白小学退休。热爱民族文化的他,退休后主动承担起瑶白村非遗文化挖掘和传承工作。

    杨安亚生长在侗族传统村落——瑶白村,自小受祖父辈的影响,热爱民族文化,勤学好问,主动学习礼节礼仪,学唱民歌、童谣;学民乐、学古戏;爱听摆古故事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在瑶白村,过侗年是侗家人追求美好生活梦想的精神回归,也是秋后农闲庆丰收的日子。过侗年讲究礼节礼仪,有仁、义、礼、智、信的哲理讲述,有侗年祭祀祈福消灾的习俗。侗年的文化积淀浓厚,盛传不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递侗年文明,是杨安亚梦寐以求的心愿,2010年杨安亚被推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屏侗年县级代表传承人。

    杨安亚喜欢参加业余文艺活动,1979年受上代师父传度,成为瑶白大戏的梨园师传弟子之一。20世纪90年代师兄弟推举他为梨园太和班班主、掌门,主持侗年的大戏演出活动,有徒弟20余人。他积极参与摆古节的组织工作,主持大戏演出及公祭祭祖活动,以节日为载体,把民族文化传承给下一代。2014年被推荐为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白大戏传承人。

    杨安亚善于从社会实践中积累知识学问,2005年彦洞乡人民政府聘他为《彦洞乡志》副主编,编撰《彦洞乡志》。侗乡历史悠久,但却没有文字传承,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濒临失传与消失。盛世修志,留住历史,留住文明,责任重大,收集资料十分困难。但他想,不断求索,总可得到。自2005年至2007年冬,编撰乡志历时三个年头,几经易稿,史实及数据反复核实,完成了初稿的编写。

    2008年,杨安亚被瑶白村村民委聘为《瑶白村志》主编,编撰瑶白村志。瑶白村志经过两年多的资料收集、整理,编撰出版了。它是瑶白自明永乐年间开寨纵跨600载的历史印记。历经明、清、民国到今天的新中国,横列瑶白村传统农业、林业及政治、文化、教育、地理、民俗、风情、人物等种类,共15章53节,另设附录,共24万字,是记述瑶白的一部百科全书,让人们更加了解瑶白,也使瑶白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

    《瑶白村志》被誉为“向世人展示瑶白山水、人物、事件、风土、习俗的历史画卷”。正因为瑶白有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近十年来,州省乃至国家的媒体常来采风,专家、学者都来感受古风遗韵,观光调研,无不赞叹民族文化的浓厚,民俗的神奇,在国家、省、州报刊上发表了若干文章。这里也成了大学生学习实践探讨的大课堂,中山大学、吉首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院校师生来调研考察,向杨安亚了解侗族非遗文化传承。

    杨安亚收集整理的民俗文化有汉字记侗音的《祭祖辞》,编写了《一个炫丽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瑶白》、《大戏文化》、《神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山儿女》等非遗文化文字资料。

    杨安亚爱家乡,爱侗族文化。他说,人心向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爱,传播侗族文化就是他的责任,他写下了这样的俚句以自勉:百岁光阴能几何,人生岂敢自蹉跎;老牛不堪夕阳晚,勤下功夫来琢磨。(杨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