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治:驻村驻出“桃源村”
驻村驻出“桃源村”
——天柱县委统战部原副部长杨通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纪实
“他给我们上过党课。”
“他帮我们修路架桥,修球场。”
“他还指导我们种红蒜。”
“我们村和谐,靓丽,就像世外桃源。”
……
冬日暖阳里,天柱县坪地镇八阳村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说的是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杨通治。今年57岁的杨通治,多年前曾在坪地镇工作过。2014年由县委统战部选派进驻坪地镇八阳村。驻村一年里,他和村干一起,忙碌于田间地头,用行动温暖着村民的心,把八阳村打扮得像世外桃源。
抓实党建,凝聚发展合力
进村伊始,杨通治和村干一道,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熟识杨通治的村民们说起话来,话匣子都关不住了,有唠家常的、讲矛盾纠纷的、诉贫穷困难的、谈产业发展的,他总是耐心地听,详细地记,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并收集到130余条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拟定了详细驻村帮扶计划。
“村级组织建设是治穷致富的战斗堡垒,要致富先要建好党支部”,他常这样对村干部说。
八阳村由那纳、桥龙、凸屯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并村后换届选举了新的村干部,村干职数减少、村民居住相对分散,村干各自为政,村“两委”尚未形成合力。为让村级工作尽快的有序开展,他把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村总支为龙头,指导村里改选了那纳、桥龙、凸屯三个片区的党支部班子,以党建工作促进村级班子建设。
在八阳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他支助2000元用于党员集中学习。组织党员落实“三会一课三教”制度,指导开展党性党纪教育培训、道德讲堂。帮助村级建立群众监督委员会、群众服务工作站,指导村级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
该村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效明显,村干部已彻底转变作风,工作积极、服务热情,得到群众的拥护。该村党员队伍的活力不断增强,党员同志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农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事业,形成了“党员走在前、群众齐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
完善基础,丰富文化生活
那纳片区位于八阳村的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并村后,村干集中在原那纳村村委会办公。由于办公室狭小破旧,门前一处水泥电杆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与该办公室相隔一个篮球场距离的是一栋1992年撤区并乡后闲置下来的原八阳乡办公楼,楼前的场地坑坑洼洼,堆积着杂物,荒草丛生,楼房和场地未能充分利用起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回县城后,他直奔电信部门积极协调,电信部门同意安排人员迁移原那纳村办公室门前的水泥电杆,还支助3000元用于维修办公室。同时,他积极协调了坪地镇政府、县体育管理中心、计生局等部门单位,落实帮扶资金14余万元,维修原八阳乡政府办公楼,修建了八阳村计生文化大院和那纳、桥龙片区两个篮球场,开设科普宣传专栏。现在八阳村办公楼已焕然一新,办公楼前的球场、文化大院更是让群众十分满意 。除此外,还筹资约2万元维修那纳村过寨公路,修建那纳村亚马人行便桥。
2014年8月,随着县直部门举办的“理论下基层,惠民好声音” 科技、文艺、法律三下乡活动和他筹资4万元的“非遗”民俗文化活动在村里开展,激发了村民对新兴文化生活的热爱。现如今,八阳村村委会办公楼前特别热闹:村民们热爱运动和学习,有的打球,有的在跳广场舞,有的在这个文化大院里看报学习、了解惠民政策,还有的村民聚在一起话家常……这里,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
发展产业,引导村民致富
“要实现同步小康,就要让村民走出去,学习别人成功的致富经验,学到真本领,致富并带富。”杨通治由衷地说。
他筹资2万余元带领村里能人和村干部赴余庆县、麻江县、铜仁等地考察学习烤烟生产、蔬菜种植、黑木耳培植、红蒜种植等技术。同时,他指导村民集约土地,聘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红蒜种植,创办了近100亩的红蒜产业示范基地,成立红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65户村民加入合作社,种蒜面积达200余亩,预计户均增收2.4万元。
在他的引导下,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高涨,实现种植烤烟达1200余亩,种植灵芝、天麻药材达30余亩;一家高粱酒厂和两家饮用水加工厂的效益也越来越好;确定了10名“金种子”,计划带富50户以上;村内5个企业争取到“三小企业”项目资金扶持。
八阳村书记罗朝刚高兴地说:“杨通治来八阳村驻村后,壮大了我们原有的烤烟、药材、高粱酒、饮用水的产业,还发展了红蒜产业,带动农民就业100多人。为八阳村培育了更多的“金种子”,村民致富是越来越有希望啊。”(陈光昌 吴凤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