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翠里样本”

26.11.2014  12:39

  【导读】成立于1992年的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是全省第一批唯一获得“民族团结示范乡”殊荣的民族乡。正是因为始终牢牢坚守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20多年来,翠里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族关系和谐融洽的良好局面,成为全省200余个民族乡中民族团结的“样本”。

  地处黔桂交界的月亮山深处的翠里,总面积165.33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1386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252人,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95.5%,不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也是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贫困乡镇。在“同步小康”特殊使命的面前,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发展才能与全省如期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翠里的回答是:“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探索和实践,这些年来,翠里在加快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那么,翠里的经验是什么?它对于做好民族聚居贫困乡镇工作以及其他民族乡镇加快发展有何启示意义?日前,本报特派记者深入翠里调查采访,解读民族团结发展的“翠里经验”,敬请关注。

  【正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这是非常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虽然距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已过去了一些时日,但省人大代表、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党委书记莫南萍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激动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莫南萍告诉记者,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没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我们就需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

  近年来,翠里瑶族壮族乡立足实际,积极创建平台和载体,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把党的民族优惠政策转化为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尊重少数民族信仰,维护少数民族利益,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

   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在贵州省从江县翠里民族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杆洞乡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叫乌英的苗寨。在这里,有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的36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杆洞乡党鸠村的94户村民聚居在一起,全部是苗族,是典型的“黔桂一屯”,距离翠里瑶族壮族乡所在地48公里。

  “尽管一寨属于两个不同的省区,但多年来,这里并未因一起矛盾而影响了民族团结和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南岑村支书韦永财告诉记者,历史上,曾因为分属于不同的省区管辖,村民之间产生过一些矛盾和纠纷,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广西的杆洞乡和贵州的翠里瑶族壮族乡党委政府都很重视乌英屯苗寨的发展,平时抓住各种机会,大力宣传党的民族优惠政策,让这里的苗族同胞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不管有什么好政策、好项目,我们从不厚此薄彼。”莫南萍说,村民需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乡党委政府把项目扶持与民族政策宣传结合起来,反复给老百姓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2011年以来,为改善乌英屯苗寨的基础设施,翠里瑶族壮族乡先后争取到一事一议奖补项目9.576万元,为乌英屯苗寨铺设硬化串户步道3900米,极大地方便了乌英屯群众的生产生活。而早在2003年,翠里瑶族壮族乡就通过积极争取项目,为乌英屯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让乌英屯群众用上了电,该村也成为了融水县杆洞乡第一个通电的村寨。而广西方面也先后出资50万元兴建桥梁,实施村寨防火改造、茅草房改造等工程,造福“黔桂一屯”的老百姓。

  “有贵州和广西两边的支持,我们屯的发展很快,现在变化也很大,我们屯两省(区)的群众就像一家人一样,有什么事情都会相互帮忙。”广西自治区融水县杆洞乡党鸠村乌英屯村民梁前家说,他在平整新房地基时,“黔桂一屯”的群众都来帮忙。

  “目前我们已开工建设乌英屯苗寨到南岑5公里的公路,为乌英屯群众生活、发展提供最大的便利。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不断加快乌英屯苗寨的发展,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惠及‘黔桂一屯’的苗族同胞,促进我们接边地区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乡党委书记莫南萍说。

  在翠里,许多村寨像乌英屯苗寨一样,项目的安排并不会因为是哪个民族而有所区别,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帮扶也从来不分民族,瑶族、壮族、苗族、侗族和汉族,在这里,都一律平等。各民族同胞在这里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创造了团结和谐的翠里。

  “过去村民之间动不动就爱闹点小矛盾,现在乡党委政府一边是不断加快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边又不断给我们想致富的门路和点子,村民之间非常团结。”高克村文书韦兴林说。

   民生改善与民族团结比翼腾飞

  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

  在翠里,“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的现实,更是让书记莫南萍、乡长孟成等人夜不能寐。

  “经济基础决定了民族团结的质量,”莫南萍说,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但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好偏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才能巩固好现有的和谐民族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翠里瑶族壮族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民生的改善与民族团结事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改善好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

  作为全国闻名的瑶族药浴所在地,高华村是2014年从江县唯一被列为小康寨建设的村寨,今年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逾400万元;高文则重点抓椪柑、食用菌等产业发展。这两个村是翠里产业突围的示范点。

  而在另外条件落后一些的村寨,翠里瑶族壮族乡则把通村、通组的硬化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同时加大力度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并在钩藤、楠竹等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在山高谷深的翠里,我们就得靠山吃山,在山地经济上做文章。”乡长孟成说,只有把山地经济这篇文章做大做强了,翠里的小康建设才有希望。

  在高开村村长吴成章的印象里,翠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改善从未像今天这样“遍地开花”。

  此前的很多年,通往高开的一直是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目前,通往高开的水泥路正在建设。路要通了,如今乡里干部正在给高开谋划产业发展。

  “到2015年底,翠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部建设完成,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翠里各村海拔200到1300等不同的实际,对全乡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布局。”莫南萍说。

  在翠里采访期间,适逢初冬时节,温度骤降。但全乡干部并未因这里的偏远而有所懈怠,相反,这些民族干部的心里,都在燃烧着一团团火焰,熊熊燃烧在1万多翠里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