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唱响民族团结绚歌——代表委员热议民族地区发展

28.01.2016  21:55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少数民族代表信心满满地走出会场。     “ 统筹城乡区域民族地区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6日上午,代省长孙志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十二五”期间,我省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3.7%和8.2%。 

  孙志刚代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民族地区和民族事业的发展。会后,来自我省各个地区的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的政协委员,围绕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在提质增效中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我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达1255万,占全省常驻人口总数的36.11%,少数民族的数量和占比在全国省区市中分别占第四位和第五位。多民族的省情,决定了民族事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事业和民族地区发展,在不久前出台的贵州扶贫攻坚‘1+10’配套文件中,就专门把《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作为配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落实,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关心和重视。”列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吴军说。

  省人大代表、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党委书记莫南萍听了报告后激动地告诉记者:“孙志刚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很好,其中关于‘支持3个自治州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等理念,更是振奋人心。”莫南萍告诉记者,过去的五年,是翠里民族乡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光辉照耀的生动实践。

  “通过五年的发展,丹寨县进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阶段,站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上。”省人大代表、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说,“十二五”丹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9.33亿元增加到23.69亿元,年均增长16.3%,进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事实上,不管是翠里,还是从江,都只是黔东南自治州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十二五”以来,黔东南州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增长两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实现了“三高于”目标,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州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 312.57亿元增加到 2014年的701.71亿元,突破7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约16%;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 6.8%提高到 2014年的7.6%,占全国的比重由 2010年的0.8‰提高到1.1‰。

  黔西南自治州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出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该州州长杨永英告诉记者,黔西南州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1%,综合测评全省排名第4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黔南自治州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头等大事。狠抓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素质提高和转移就业等,减贫成效显著、脱贫步伐加快。“十二五”末,该州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7.49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贫困乡镇发生率下降至18.99%和14.59%,较2011年分别下降16.83和44.21个百分点。

  “一系列的数据充分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民族地区在提质增效中得到了较快较好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全省贫困的核心区域,民族地区的大发展有利于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省政协委员、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龙耀宏说。

  依法行政的同时要诚信行政

  “大力发展民族等各项事业。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建制村率先全面小康行动计划。” “启动实施健康贵州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大力构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体系,在统筹城乡区域民族地区协调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推动苗药进药典。”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事业的发展,代省长孙志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到方方面面。

  在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省政协委员、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民族的贵州,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发展资源,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一定要用好这方面的资源。

  围绕这个思路,龙佑铭委员向大会提交了《振兴传统工艺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围绕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实现文化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振兴传统工艺是其重要的抓手。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带动丹寨县境内的排莫村、排倒村、基加村、双尧村、宰沙村、乌湾村、密告村的苗家妇女利用手上的技艺创业就业。实现“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公司现有员工300余人,2015年总产值1000万元,总销售额560万元,有效带动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妇女脱贫致富。

  “这样的成功案例在我省不少,但与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相比,这样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还是太少了。”龙佑铭委员表示。

  而在省政协委员、册亨县政协副主席岑仕香看来,“现在民族地区的老百姓有获得感了,但幸福感不强!”原因何在?岑仕香委员告诉记者,在册亨农村,很多群众因为电压不稳而无法正常使用大功率电器。

  “去年年底册亨县通了望(谟)安(龙)高速,但这里也存在一个短板,农村公路建设只涉及建制村、行政村,而自然村寨却没在规划中。”岑仕香委员介绍到,册亨县有23个行政村,但是有938个自然村寨,其中60%多没有通公路。“产业发展离不开路,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才是硬道路嘛!”

  省人大代表、从江县人民政府县长张广渊认为,从目前来看,交通落后、教育发展滞后、产业欠发达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三大因素。

  从江是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是全省最后一个实现乡乡通公路的县。由于交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起步晚,加上从江山体切割大,地理条件差,地理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多,公路建设成本高。目前,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等外公路比重还相当大,许多农村公路都是“通路不通车”。交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则是从江贫困的“根子”;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低。工业基础薄弱,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基本形不成规模,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

  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省31个经济强县中只有7个民族地区县,47个非经济强县中民族地区县就有31个,民族地区仍然是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

  对此,省政协委员、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董事长安红建议:“应当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解决百姓实际问题,但不能大包大揽,注重培养百姓的致富能力。政府还应加强公信力建设,依法行政的同时要诚信行政,现在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乡村发展中,百姓的信心受到打击,即要树立百姓的发展信心。”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我省视察指导时,要求贵州干部群众鼓起劲来在赶超中实现科学发展,弯下腰来坚决拔掉穷根,携起手来唱响民族团结的绚歌。

  现如今,尽管民族地区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尽管民族事业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全省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同向同行,民族地区一定能够在“十三五”期末,与全省一道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