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巫卡调恰》汇报演出在筑举行
8月10日晚,省国际会议中心大礼堂座无虚席,随着悠扬的古歌响起,燃烧的苗家火塘把观众们拉回到那遥远的记忆,小女孩与外婆围坐在火塘边,温馨、宁静而和谐。这是即将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给人们带来的意境,也是该舞蹈进京参加比赛前的汇报演出。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凯,省政府副省长陈鸣明,省政府副秘书长周乐职,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吴军,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静,省人大民宗委副主任委员钱晓鸣,省人大科教文卫副主任委员喻培萱,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姚远,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左朝刚,省文化厅副厅长袁伟,黔东南自治州副州长肖明龙等观看演出并与演员合影。
《巫卡调恰》汉语的意思是外婆的歌谣,该剧由黄平县人民政府和山水空间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打造,舞蹈诗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全剧分为《古歌》《不息》《呼唤》《幸福》《兴旺》《尾声》六幕,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元素和电子音乐元素的碰撞、现代舞技巧与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有机结合,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展开一幅幅生动浓烈的高原民族文化画卷。
据了解,《巫卡调恰》是我省今年进京参加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两台剧目之一。为做好我省的参赛剧目的遴选工作,去年5月份以来,省民宗委与省文化厅联合召开专家评审推荐会议,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专家打分的方式,从全省各地上报的19台剧目中最终遴选产生了《巫卡恰调》和《嘎老》两台剧目。
总导演龙阿朵介绍,《巫卡调恰》是一部完全原创的民族文化作品,舞蹈力图将苗族基因里的自由性、差异性和神秘感发挥到极致。20位演员全部来自黄平,80%是苗族,剧目综合了黔东南乃至全国苗族文化所有元素,它不同于以往的其他苗族歌舞剧,整个剧情没有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也没有璀璨夺目的苗族银饰,而是伴随着悠远苗族古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把观众带回2000多年前,去感受苗族人民的薪火相传、繁衍生息的迁徙足迹,感悟生命的传承和对生命的热爱。
来自贵州大学的王莹看完演出后还久久沉浸在剧情的氛围中,她说,《巫卡调恰》纯真、质朴,没有刻意的渲染和粉饰,火塘、外婆和古树,都是童年不灭的记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儿时的记忆显得那么的遥远和令人回味,是《巫卡调恰》唤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愁。
据悉,《巫卡调恰》在贵阳举行汇报演出后,将于9月初进京参加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向北京观众展示贵州浓郁的苗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