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水利惠泽群众 江口“十二五”水利建设综述
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一条条河道绿水如黛,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重新发挥效益,一个个小农水工程使新农村建设焕发新彩……
“十二五”以来,江口水务事业亮点频闪,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实现了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从农业命脉到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巨大转变。
五年里,江口迎来有史以来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强度最大的时期,全县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2.3亿元, 是“十一五”末水利建设投资的6.7倍,全县人均保灌面积由2010年末的0.432亩增至目前的0.47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0.59亩增至目前的0.78亩。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农田灌溉保丰收
“有了水,全村3000多亩的耕地全部变成了高产稳产田。”说起过江罐区改造项目,江口县闵孝镇鱼粮溪村村支书杨再炼赞不绝口。
水利是是农业的命脉,兴农必先兴水。
全县水利设施依托的耕地仅有10万余亩,是总耕地面积的30%。特别是现有几个中型灌区均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年久失修,大部份沟渠存在垮塌、淤积现象,灌溉保证率低,有效灌面下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年降低。再加上灌溉支渠绝大部分是毛坯,又无计量控制设施,往往是大水漫灌和串灌,效益低下。
2007年江口县闵孝镇过江灌区正式开工建设。从此,江口灌区建设翻开了崭新一页,很多易旱易涝地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
进入“十二五”,江口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灌区建设,先后对过江、阴溪、地落、大龙塘、梵净山和铜东等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完成投资4200余万元,工程项目覆盖全县8镇1乡104个行政村受益,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7万亩,年净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170余万公斤,增加农业产值1.2亿多元,灌区已成为全县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
源头活水润民心
“以前我们祖祖辈辈从井里挑水,遇到干旱年成,挑一挑水要排队花上几个小时,为了抢水用水,甚至发生武斗,现在我们也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以后再也不用为饮水问题担心了。”江口县坝盘镇坝盘村椅子湾村民李树和激动地说。
江口县境内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分布不均,且大多乡镇位处高山地带,“吃水难”一直困扰山区群众。
到2010年底,全县农村仍有13余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饮水不安全、饮水困难在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为尽快让全县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水,该县重点推行“四种模式”加快工程建设,一城乡管网延伸供水模式,对地处城镇周围的村组,充分依托城镇现有的供水管网和稳定的水源,对蓄水池进行改扩建,抓好管网向村组的延伸,发展农村自来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水库集中供水模式,充分利用一些水库水质好、地势高的特点,兴建集中连片饮水项目,向库区周围村组延伸,供水到户。三联村集中供水模式,充分利用县内的“一江四河”可靠水源优势,建设适度规模的联村或乡镇饮水项目。四分散供水模式,对人口居住比较分散、附近无可靠水源的地区,采取多户一井、一户一井,或引山泉、集蓄雨水、建窖池等形式,兴建简易小型饮水工程。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全县共投入饮水安全项目资金7883.14万元,新建和改建饮水安全项目215处,覆盖全县10个乡镇162个行政村,解决了农村人口及中小学师生近10.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7年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防洪减灾促和谐
“十二五”期间,江口县提出“大兴水利、根治水患”的治水方略,加快推进病险水库治理步伐,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切实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洼地排涝建设,建立完善全县防洪减灾体系。一是累计争取项目资金2235.3万元,先后完成了小溪、地落、井头湾、洞老河、椅子湾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有效增强了水库的安全运行系数;二是投入项目资金430万元,建成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县级预警平台、防御体制和水雨情监测、预警系统。三是累计争取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了双江郊白、德旺茶寨、太平老街、闵孝提红、官和和怒溪集镇洼地排涝工程,保护人口2.6万人,保护耕地6800亩;四是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800余万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7处。目前全县20年一遇4级堤防达到了8处,10年一遇5级堤防11处。因防洪工程的减灾作用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4600多万元。回眸“十二五”,江口县水务事业一路奋争,一路高歌,一路辉煌。展望“十三五”,江口县水务事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乘胜前进!
刘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