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途径

18.08.2015  16:22

      江口县是一个贫困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围绕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这一主题,以“人人喝上安全水”为主要目标,初步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被动局面。

    但当前江口县工程性缺水仍未得到彻底改变。水资源利用率还不到一成,开发利用程度相当低,工程性缺水特别严重。目前全县只有一座中型水库,但还未正式蓄水产生效益。其他的小微型水源工程,在正常年景下可以发挥效益,一旦遇到干旱,就没有保证,很容易造成工程性缺水。

      近年来,在部、省、市的支持下,江口县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力度加大,全县城乡供水工程覆盖人口19.55万人,占总人口的 82.48%。县城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4700立方米每吨,覆盖人口3.8万人。即便如此,全县还有6.3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需要解决。一些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存在建设标准不高,水源保证率不高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造,提高建设标准,增加第二水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聚集,城镇供水能力不够,保证率不高,饮水安全性不强的矛盾日趋突出。江口县城和七镇两乡用水由于水源无保障,只要发生较大旱灾,县城内3万多城镇人口饮水与乡镇供水就变得非常困难。

      同时,大中型水源工程建设不足,缺少控制性水源工程。全县现有蓄水工程152座,其中小(1)型水库2座,小(2)型水库14座,小山塘等塘坝工程136座,总库容为1132.83万立方米。人均旱涝保收农田保灌面积为0.47亩,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要求还差0.03亩,任务十分艰巨。

      引水工程建设标准低、规模小,不能发挥应有效益。现有引水工程858处,其中小(1)型引水工程2处,小(2)型引水工程10处,微型引水工程846处。特别是已建大部分引水工程设施简陋,拦河堰水毁严重,多数无放水控制措施。

      提灌工程由于用电及柴油价格上涨较快,土地承包后提灌工程产权不明晰,毁损、报废较多,有近三分之二的机电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现有农田灌溉工程,由于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全县仍有多座水库至今有库无渠,不能发挥效益,仍有55%的干支渠是土渠。现有灌溉支渠除极少数通过近几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民办公助动员受益群众进行防渗改造外,绝大部分是毛坯。加之无计量控制设施,往往是大水漫灌和串灌,效益低下。

      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生态环境恶化。江口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49.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38%。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塘库淤积和江河河床抬高,还大大降低了保水保土能力。同时,水环境也有不同强度的污染,全县有少量河段为中等污染,河流受有机物污染且呈加剧的趋势。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污染加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大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为突破江口县工程性缺水的瓶颈,必须科学谋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布局,针对水利发展条件和水安全保障中的明显短板,合理安排重点水利工程,全力突破工程性缺水的瓶颈,构建城乡水利协调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水利发展布局。

      笔者认为,首先要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水资源条件,积极实施骨干水源工程——民和大型水库,鱼粮、白沙中型水库,石宝岩、麻冲、军屯小(1)型水库建设。同时,要再谋划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力争做到一个乡镇有一个小(1)型以上的骨干水源工程支撑。逐步增加水利工程蓄水供水能力,提高水源保证率,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必须积极发展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集镇供水向周边农村辐射工程。通过水源工程建设,扩大城镇供水范围,提高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努力改善城乡供水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

      同时,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灌区及“五小”水利工程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实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旱地补充灌溉和水浇地,为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生态油茶产业、特种水产养殖业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水利保障。

      还应逐步建立城乡防洪排涝保安体系。全面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步伐,继续推进防洪综合整治洼地排涝工程,建立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提高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围绕城镇、村庄、水源地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围绕基本农田实施坡耕地整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任务。

      此外,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建立农村防洪保安体系,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逐步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

                                                                    刘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