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民心水利工程”带民增收脱贫获赞
新华网贵阳3月1日电(通讯员杨洪 黄川)2月29日,笔者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水务局获悉,该县自2011年推行“能人+村民+项目”模式以来,将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打造成了“民心水利工程”,确保该县共顺利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8平方公里,年保土效益3.34万吨,年蓄水效益8.57万方。
2011年,该县在原和平镇黄家山实施第一期小流域治理工程时,通过村里的能人、项目办和村民共同商量,土地要怎样治理,治理好后,要发展什么?村民拥有了自选、自建、自管、自用项目的权利,村民积极参与支持,确保该工程得以高质量快速推进。为此,该县还整合项目资金980万元,配套建设机耕道、作业便道、截排水沟、山塘整治工程、蓄水池、沉砂池等基础设施,使项目区耕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群众增收,得到当地了群众的点赞。
为了提高全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率,近年来,该县结合实施的“民心党建”工程,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中积极推行“能人+村民+项目”模式,引导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村村民自选项目、自建项目、自管项目、自用项目,不再大包大揽、生搬硬套,创新了项目编制、建设、管理等制度,让项目在实施时体现村民意愿,真正惠及于民。
有了成功的经验,同样在2012年至2014年,该县总投资3911万元,累计在土地坳镇竹花、板场镇东红、谯家镇堡上、官舟镇瓦厂坝等乡镇的13个村相继实施了3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6.78平方公里,在“能人+村民+项目”模式的带动下,项目区的3万余人全都积极支持,使项目实施推进非常顺利,按期完工。“通过治理后,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机耕道横竖都是,耕地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该县板场镇东红村冉亚军连连称赞。
如今项目区引进了烤烟种植大户、蔬菜种植大户,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养殖业,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治理后3600多亩土地产值可增加234万元,平均每亩增加了650元,治理区域内人均每年增加收入450元,使项目真正为群众带来了福音。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