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院装备信息化手段 力破“执行”“送达”等难题

02.12.2015  20:22

中新网杭州12月2日电(见习记者 李苑露)“针对‘立案难’、‘执行难’、‘送达难’、‘陪而不审’等突出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大改革力度,尽最大努力予以改进完善。”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2日在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中作报告说道。

据报告,自5月1日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浙江省法院共登记立案68.77万件,同比上升了17.81%,当场登记立案率达92%。“对材料不齐的,一次性告知补正,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一律出具不予受理裁定,并说明理由。”齐奇表示。

他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立案登记制改革与新行政诉讼法同步实施,行政案件收案量在5月以后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1至10月,浙江省共依法受理一审行政案件9775件,同比上升140.9%(另有受理非诉行政案件1.63万件)。

浙江法院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通过成本较低、对抗性较弱、有利于修复关系的非诉讼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并加大对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虚假诉讼的惩处力度,确保登记立案规范有序。”齐奇介绍,法院在诉前成功化解各类纠纷达4.1万件。

而对于“执行难”,齐奇表示,要用足用好覆盖全省的网上“点对点”查控机制。他在报告中提到,法院累计查控被执行人存款1316.07亿元、房产60321处、车辆255172辆,并延伸查控被执行人省外存款、投资入股、“支付宝”账户、流通证券以及理财产品,推进查封、冻结、扣划一体化,逐一填堵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的空隙。

综合运用征信网站、微博微信、有线电视、城市LED屏等平台,曝光失信黑名单226794例,使老赖在置产置业、乘飞机坐高铁等方面处处受限。”齐奇介绍,法院还落实24小时执行备勤出警机制,借力公安协助查控平台,累计协控到位4671人,让老赖无处藏身。

此外,法院还建立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依法惩办拒执罪的新模式,并与15个省市高院会签异地执行协作协助文件,进一步破解异地“执行难”。

在“送达难”方面,信息化也成为一种手段。齐奇报告中指出,法院积极推广录音送达,拓展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网络等信息化送达方式,代替传统的报纸公告送达,并争取淘宝等电商支持,海量获取当事人常用有效的送达地址。

同时,法院引入民营快递参与送达民商事法律文书,通过市场化竞争倒逼邮政送达增质提效,并在道交、金融等多发案件中,推行诉前送达地址确认书,确认送达效力。

全面实现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齐奇介绍,即基层法院人民陪审员总数达法官人数的1.2倍,基层群众比例超过新增人民陪审员的2/3。同时,要落实陪审员随机抽选参审核回避制度,设立专业化陪审员人才库。

对于破解“陪而不审”的问题,他表示,推进适度分权陪审机制改革,通过提高人民陪审员在合议庭中的比例,探索人民陪审员对事实认定起主导作用,法官对法律适用起主导作用的合议庭新模式。

1至10月,浙江法院人民陪审员参与合议庭审理一审案件12.49万件,陪审率达95.62%,领先全国法院。”他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