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元:“让地戏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24.02.2016  11:46

贵州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明元的坚守

——“让地戏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图为老马台村地戏队在表演地戏中的打斗场面。

    新华网贵阳2月24日电(通讯员 刘现虹)正月里的乡村,好戏连台。花灯跳罢,地戏登台,年味一年胜一年。

    2月20日(正月十三),普定县城关镇老马台村的广场上,村民们正在观看篮球决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明元也在其中。

    王明元老人虽已古稀之年,却精神奕奕,他告诉记者,从正月初六开始,村里的活动就没有间断,他带领的地戏队登台表演,场场掌声不断。培养后生,让年轻一代崭露头角,是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

    王明元家是地戏世家,受到地戏文化的熏陶,他从12岁起便开始学习地戏表演。由于个子小巧灵活,初学不久,王明元便在父亲的鼓励下登台反串扮演“樊梨花”。他的唱腔刚柔并济,铿锵有力,将“樊梨花”表演得活灵活现,流畅的文武动作,将《大唐征西之樊梨花——擒薛丁山》剧目一炮打响,王明元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樊梨花”。从1980年起,王明元成为老马台村地戏队的台柱,并担任地戏队队长。

    节庆文化活动中,老马台村地戏队一直是周边群众争相邀请的对象, 他们不仅仅在普定县和安顺市应邀表演,2005年,还参加央视专栏《中国西部行访夜郎》专题电视拍摄。2015年7月,赴南京参加“寻根·续·梦回大明”旅游文化推介交流活动展演。

    王明元个人收藏的手写本《薛丁山征西》剧本共十三卷,地戏谱书二十一部,而今已成为老马台村地戏队的珍宝。“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和延续,地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我们屯堡人生活的一个元素。”王明元跳了六十多年的地戏,感慨和感悟颇多。

    在王明元的影响下,1983年起,他的儿子王尚品、王虎加入其中,2003年,孙子王涛、王俊也已开始学习。为了改变地戏表演无女将的现象,2015年起,王明元将本村的刘文琼、董金兰等妇女收入门下,利用农闲时间给她们传授表演技艺,在他的培养下,老马台村的男女混合地戏表演队脱颖而出。

    地戏队因材施教,将年龄分为老中青三个队,由专人负责培训。如今,老马台村地戏队已从过去的10余人发展为现在的50人,村里喜爱地戏表演的村民占村民总量的85%以上,形成了有活动就有地戏队表演的良好氛围。“我们从今年春节起,每年春节都将举办新春文化活动,并邀请其他地方的地戏表演队登台亮相,活动到第五年时举办邀请赛,让大家拿出真本事进行比拼,也达到相互交流、学习的效果。”王明元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王明元表演地戏六十余年,地戏队用过的行头也换了一茬又一茬。“面具、服饰、锣鼓、双刀等道具,坏了就得换新的。”王明元花在地戏队行头上的钱,这几十年来超出了10余万元。“因为喜爱,投入点钱也是愿意的!”王明元说道。

    “我作为普定县唯一一名地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责任重大,做好传帮带工作,要让地戏表演代代相传,培养新秀是我的职责,也是我今生最有意义的大事。”王明元高兴地说。

 

[责任编辑: 实习编辑赵汇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