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研究员做客院士大讲堂
12月8日,贵州医科大学“院士大讲堂”第二讲在南校区礼堂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作专题讲座。郝小江院士是贵州医科大学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创立者。讲座由党委副书记、校长罗鹏主持。
郝小江院士以“植物化学实践与思考”为题,从植物化学与创新药物的关系出发,指出植物天然产物先导性强、成药性弱,是天然药物理想的研究对象,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基于植物尤其是基于贵州民族药的创新药物研究中。随后,郝小江院士就天然创新药物的研究模式、天然药物面临解决的要素、先导化合物发现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体系等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就植物天然产物、生态效应、生物活性以及小分子探针等四个方向的选题策略、研究思路、重要发现及其应用进行了展示。最后,郝小江院士结合贵州省和贵州医科大学的基本情况,就天然药物的研究模式、研究策略和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鼓励我校全体师生员工要夯实基础,创抓机遇,在新一轮的药物研发挑战中争创佳绩。
学校及天产室领导,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及天产室各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80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师生在郝小江院士充满激情的讲解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明确了科研努力方向,充分认识到思路创新和团队协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深受郝小江院士的科学研究精神所感动。
郝小江院士介绍
郝小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7月生于重庆市,籍贯山西沁源。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1985年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于日本京都大学获药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植物化学研究,将天然产物化学与植物资源、植物病害防御、化学生物学等研究交叉融合,逐步建立了现代植物化学研究体系。阐明粉花绣线菊复合群特征植物化学成分与种群遗传分化、历史变迁和地理分布规律的关系,为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开辟植物源农药创制新途径,发现候选新农药靛红酮;与他人合作,使用植物化学小分子探针相继揭示了促线粒体融合、特异性抑制和协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溶酶体生物发生等新颖作用机制和潜在靶蛋白的新功能。
郝小江是我国植物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为该学科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长期坚守云贵地区科研一线,在周俊和孙汉董等前辈创业的基础上,主持了“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与建设;创建了“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和“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跨学科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先后担任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受邀成为本学科代表性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的首位中国籍顾问编委;组织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SCMP 2000等国际学术会议,14次受邀在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邀请或大会报告;428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他引4938次;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Nat Cell Biol、Nat Chem Biol、Cell Res、Angew Chem Int Ed、PNAS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9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次、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件和中国发明专利44件。鉴于他在植物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2017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