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成贵州贫困山区产业“健康管家”

27.11.2017  22:13

    新华社贵阳11月27日电 题:科技特派员成贵州贫困山区产业“健康管家

    新华社记者刘茁卉、杨洪涛、汪军

    担心大棚里的食用菌出现“烧棒”现象,顾昌华三天两头就得往中华山村跑。

    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侗族乡中华山村,30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大棚,是全村的经济命脉,更是贫困户增收的重要依靠。

    “食用菌对温度很敏感,菌丝一旦停止生长或者‘烧棒’死亡,希望就破灭了。”科技特派员顾昌华一边查看香菇、平菇长势,一边向记者讲解培育管护技术。

    来自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顾昌华教授,是植物保护方面的专家。2014年,她接到贵州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布置的科技服务任务后,经常深入基层,解决疑难杂症。

    她行走在大小村庄,给园中的果树做“诊断”,为地里的蔬菜当“医生”。贵州在依托优势产业助推贫困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形势下,像顾昌华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成了产业“健康管家”。

    “村民大多不懂技术,村干部也是一知半解,幸好有这些专家教授来给我们指导。”中华山村村委会主任毛照新对科技特派员的到来,心里很是感激。

    为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贵州自2016年底开始,由科技厅选派1200余名省市级科技特派员、省农委选派8000余名技术辅导员到乡镇开展科技服务。

    在中华山村,还有一名来自铜仁科学院的“健康管家”——科技特派员邓海平。一提起食用菌培育,他浑身兴奋。在大棚里,无论是采摘鲜菌的村民,还是管护菌棒的技术人员,邓海平都一直跟着。

    “能给村民提供帮助,我们心里很有成就感,尤其是贫困户,这个产业可以说是他们的希望。”邓海平说。

    顾昌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逾30年,是经验丰富的“植物医生”。她认为,不少农民只知道把东西往地里种,但是病虫弄不懂、用药不科学,最终影响收成,甚至出现绝收的惨状。

    前几年,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农村一位妇女种植葡萄,出现了病症。顾昌华来回开车几个小时,不计报酬地把问题解决了。今年正月初八,还没等学校开学,她就跑到敖寨侗族乡,查看当地黑木耳的生长情况。

    专家教授沉到田间地头,为产业“把脉会诊”“开药方”,科技特派员为贵州山区脱贫产业贡献了力量。

    记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定威乡采访时,正好遇上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对极贫乡镇进行“产业会诊”。在一片生姜种植基地,10多名科技专家和村民一起探讨。

    “首先是看种下去的生姜服不服水土,存在哪些问题,然后综合分析是否面临竞争,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都要研判。”贵州农科院专家霍可以说。

    白天现场指导,夜晚农家培训。在贵州山区,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方式简单,但效果却非常明显。正如顾昌华所说,虽然上不了核心期刊,但是解决了实际困难。

    在中华山村,贫困户对科技特派员顾昌华和邓海平的科技帮扶很是感激。他们感觉到,有懂技术的人到种植基地、到田间地头,心里有了底。

    “我已经在食用菌基地上班3年,希望产业发展得好,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搞头。”贫困户田桂花说。

[责任编辑: 栾小琳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