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奔富路”——易地搬迁让贫困人口开启安居乐业新生活

28.04.2020  18:42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题:“挪穷窝”“奔富路”——易地搬迁让贫困人口开启安居乐业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安蓓、林碧锋、杨洪涛、彭韵佳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在贵州省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所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在课间活动(2019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各地采访了解到,通过易地搬迁安置及后续扶持,一批批贫困群众正逐渐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挪穷窝”: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脱贫发展问题

  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是冯登友对乌蒙山区老家最深刻的记忆。挪出穷窝,告别深山,成为许久以来一家人的深切渴望。

  46岁的冯登友老家在云南镇雄县中屯镇齐心村,这里群山环绕,海拔1400多米。他家祖祖辈辈住在破旧的茅草房里,全家靠种玉米和洋芋每年有3000多元收入。“都是石灰岩,有地也种不出太多粮食。

  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2019年6月,被认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冯登友一家,搬到20公里外的镇雄县鲁家院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120多平方米四室一厅的电梯房。

  在社区帮助下,冯登友在离家两三公里的建筑工地找到新工作,妻子成忠云则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成为一名社区消防协管员,两口子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踏实干活,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冯登友满怀信心。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已累计入住98万余人,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迎来新生活。

  为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把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出来,使其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稳定脱贫。

  “挪穷窝、斩穷根”。近5年时间,约6000亿元资金投入,22个省份近1000万贫困群众,从最偏远的山区搬进新区,安下心、扎下根,生产生活实现“蜕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266万余套,实现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7万人,搬迁入住率达99%。已为超过900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落实后续扶持措施,89%的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一人及以上人口就业。

  “稳得住”:工作重心由搬迁安置转向后续扶持

  “以前回娘家都是妈妈偷偷塞钱给我,现在我有能力给她零花钱了”“现在的我很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身边很多朋友也都在改变”……

  2018年7月,米莉全家从贵州省正安县小雅镇木桥村搬迁至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迁入新居后,一直在家务农的米莉通过培训掌握了技能,找到了工作。

 

  这是贵州省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9年10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我现在在当地培训学校做资料专员和招聘专员,兼职月嫂。”米莉打算给孩子报一个舞蹈班。

  近5年来,许许多多和米莉一样的贫困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或就业,或创业,生活发生了巨变。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对万人以上大型安置区开展专项帮扶,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面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招生计划投放力度;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创办网店、参与快递物流等方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出台了涵盖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等25条具体扶持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已全面进入以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为重点的新阶段。”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说,将针对不同安置方式,立足不同类型安置区资源禀赋,推动工作重心由搬迁安置向后续脱贫转移,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确保贫困搬迁人口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新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4月中旬,贵州所有县市都已处于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的就业扶贫车间缝纫技能培训班开班了。分散而坐、戴着口罩的60多名学员听得津津有味,培训现场气氛活跃。

  “针对就业需求培训,并推荐学员到服装、箱包等工厂就业。”培训老师田燕说,培训对象主要是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群众,期待通过培训帮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搬迁户贵琴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搬到安置区后,先是学习了打火机组装技能,在自家楼下扶贫工厂上班近一年,现在又来学习缝纫。“技多不压身。我要更努力学好技术,就近找份好工作。”贵琴说。

  疫情给贫困群众外出就业及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全国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还同步搬迁500万非贫困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强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发展设施农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搬迁户就业渠道,真正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就近就医、适龄子女就近入学;

  加强社区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搬迁群众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一场千万人的迁移,不仅意味人口脱贫,也深深融入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近5年来,全国共建设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配套建设了一大批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一大批配套产业就业项目。

  童章舜说,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十四五”期间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的思路和举措,深入论证对仍居住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相对恶劣地区且有搬迁意愿的农村低收入群体实施其他类型搬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一揽子解决群众长远发展和城乡空间优化布局等问题。

[责任编辑: 吴雨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