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实现对竹林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估
2016年1月12日,“赤水气候适应型竹林景观管理”项目总结会在贵州省赤水市召开,标志着为期半年的”赤水气候适应型竹林景观管理”项目圆满结束。
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费翰思、瑞士驻华使馆公使高晟安、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黎平、赤水市政府副市长刘晓庆出席会议。赤水市林业部门参与该项目的技术人员和示范农户代表及专家学者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总结会现场
费翰思在会议开幕辞中指出,竹林在应对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竹子根系发达,能够有效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土坡稳定性;竹子生长速度快,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还可以频繁地砍伐,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竹产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国际竹藤组织将与遍布亚非拉地区的成员国分享赤水经验、分享有关气候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模型,推进南南合作关于气候适应型竹林景观管理技术的完善、交流与普及。
瑞士驻华使馆公使高晟安先生说,瑞士政府很荣幸在中瑞建交65周年之际,为“贵州省赤水市气候适应型竹林景观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尤为可贵的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当地竹林景观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竹笋产量明显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提高8000多元每公顷。期待该项目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与会嘉宾代表考察项目示范林
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黎平表示,感谢瑞士发展合作署和国际竹藤组织为赤水市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智慧。在新常态下,贵州正在抢占绿色制高点,依托生态资源做大做强绿色经济,希望国际组藤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朋友继续关注、支持贵州省的林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项目经理李艳霞、赤水市林业局局长黄仕平、项目专家范少辉研究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该项目的实施情况与研究成果,以及《竹林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报告》。项目实施后,赤水示范农户材用林产量每亩提高0.53吨,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40元;笋用林产量每亩提高197公斤,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593元;笋材两用林每亩预计成竹增加15株以上、每亩采挖冬笋23公斤,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196元。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农户缺乏经营知识和技术的实际问题,林农得到实惠,提高管竹护竹的积极性,项目技术得到广泛的宣传应用。《竹林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报告》显示:随着气候变暖,赤水市竹林脆弱性总体上较低,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而赤水市海拔梯度较大,可有效抵消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对竹林生长的影响。
目前,赤水市本土生长的主要竹种均能够较好生长,但是不同的竹林类型表现不一致。根据不同竹林随着温度升高而表现出的生长变化趋势,专家建议:在低海拔区域扩大毛竹和梁山慈竹的面积比例,在较高海拔增加硬头黄竹和慈竹的面积;降低撑绿竹的面积,逐渐用本土竹种毛竹和梁山慈竹替代撑绿竹林,优化赤水市竹林配置结构;通过留养母竹数量、大小、年龄结构、树种组成和立竹密度调整,改善竹林生长情况。
2015年6月27日,国际竹藤组织、瑞士发展合作署和贵州省赤水市政府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签署三方合作谅解备忘录,拉开了赤水气候适应型竹林景观管理项目的序幕。该项目旨在通过在贵州赤水市推广、示范气候适应型竹林景观管理技术,提高竹林产量,增强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项目正式启动后,有关方面聘请国际竹藤中心专家,对赤水市竹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开展评估研究,最终形成《贵州省赤水市竹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报告。该报告尚属在国内外首次针对竹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进行评估。赤水气候条件复杂而敏感,具有“十里不同天”的多层次垂直气候分布特点,在此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竹林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贵州赤水是我国著名的竹子之乡,竹林面积达130万亩,人均占有竹林面积4.3亩。目前,竹产业已成为赤水市的主导产业,竹业综合收入占GDP总量的50%左右,财政和农民收入的50%均来自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