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算“账”系列报道之一]算走埋怨,算出感恩

02.09.2014  13:33

    赤水市官渡镇五里村仁忠田组,村民袁定远老人在家设“感恩堂”算几十年前后对比的“”,从而引起整个赤水的关注,也成为赤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受老人算“”启迪,赤水开展起算账知恩、实干报恩,爱老孝亲、爱国奉献的“双恩双爱”活动。

    一个农民感恩算“”何以引起赤水的强烈反响,并激发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内生动力?时间还得从20年前说起。

    20年前,仁忠田组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六七公里外的进村公路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的。仁忠田组村民想发展、盼发展,可就仅农产品要运出山外就是一道难题,除了人背马驼再无它法,农民致富遇上瓶颈。

    效率低下的生产力,仁忠田组发展谈何容易。

    为把肥猪卖掉,袁定远请了四个壮汉,忙活了一天才将猪抬到几公里外的公路上才顺利卖给猪贩。回到家,袁定远扳着指头一算,除去四个人的工钱以及生活成本,养猪几乎是一件赔本的买卖。

    袁定远越算越觉得不是滋味儿,于是他埋怨起来:政府为何不将公路修进山来?人家离公路近的,一个人就将猪邀进猪贩子的车上,多省事儿!

    袁定远真想把家搬到公路边。可他又一算,搬到公路边吃什么,不可又搬回来种地养猪吧?不现实。

    这算那算,袁定远算出一个理儿:这是老祖宗安排我们住这儿的,这是命,得认,怨天怨地怨祖宗式的埋怨,好比“甩石头打天”是自寻烦恼。

    袁定远的“”越算越远。他生于1942年,几岁时跟父母帮地主做工,父母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头历历在目。解放后,尽管翻身做了主人,但一家人生活仅停留在吃饱穿暖之上。而现在,是想吃啥就有啥,想穿啥有啥,房屋靓丽如洋楼,孙子读书不花钱,生病能报账,老了有养老金……

    生活为什么有如此的变化?袁定远算通了,这是共产党带来的。

    为使自己以及一家人不怨天尤人,袁定远就将解放前、解放后、改革开放后一家人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算成“”予以张贴,同时将堂屋设成“感恩堂”时时提醒自己:党恩难报!

    “哪家有红白喜事,我们去送礼时,对方都要记在簿子上,而党给我们这么多,谁记在簿子上了?没记,是因为我们不用还,不还,谁愿意算?”通过算“”,袁定远算出自己的理解方式。

    袁定远的感恩算“”,也影响了仁忠田组村民。2013年3月,村干部向村民袁学文收合医费用,没想袁学文反对并埋怨:我不缴。这些年什么好处都是别人得,而我,就没享受过党和政府的一分好处。

    村支书王明江驳斥他:老袁,你一个月60多元的养老金,家人生病报销医药费,孙子在学校的免费午餐,你一家的粮食直补,还有你的房屋改造,这些是谁出的钱,你自己算一算。一个人说话得凭良心!

    听王支书一席话,袁学文心里七上八下,回到家,他就像袁定远一样算起这些年的实惠账。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些年党的惠民政策实在太多,一家人获得的利益也不知多少。”讲起算“”,袁学文一脸尴尬,后来他还跑到袁定远家讨教算“”经验。

    像袁定远、袁学文一样,仁忠田组村民也开始自发的算起“”,算起党给农民的实惠账,并将算出的账目一一列在本上。为交流思想,村民们还将账本集中在袁定远的“感恩堂”,从而敦促大家一起算“”算党的恩情,算知恩图报的感情。

    仁忠田组算“”知党恩模式,很快影响了官渡镇干部。镇里,干部们也算起感恩账和父母的养育账。

    算账簿上,官渡镇干部熊建波写到,如果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并将自己送出去上学、参军,自己肯定还在山村里。参加工作后,若不是组织培养,自己也不可能走到武装部长的工作岗位。

    父母的养育和组织的培养,如果折算成现金,那要多大一笔啊!通过算“”,才知需要感恩的地方很多很多,才知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官渡镇68名干部,为不影响白天工作,他们在夜校时间算“”,除算养育账、培养账外,还算工资账,算自己付出了多少,算自己离群众的需求还有多远。算“”,在官渡镇已成为一种制度。

    官渡镇党委书记李锋说,通过算“”,不仅算走了埋怨,算出了党恩亲恩,更重要的是算出了干部为民服务的差距,算出了干部转作风、谋民富的信心与决心。(侯廷胤 王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