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残疾人杨庆吉的助残故事
“只要我们做下去,他们就不会失业”
——织金县残疾人杨庆吉的助残故事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4日电 “昨天下午刚卖出去1000多只,现在没有了,其他的还要十多天才能出售,到时候你们再来吧。”杨庆吉一边对笔者说,一边数着摆放在空地上的空兔栏,一脸的满足与自信。
“这有什么值得宣传的嘛,还是不说了吧……”知道笔者的来意后,他倒显得不大好意思。一再劝说下,杨庆吉终于开了口,“养殖场还在进一步扩建中,现在只有14个工人,11个是残疾人,3个返乡农民工。”
杨庆吉是织金县珠藏镇骂陇村村民,先天性严重O型腿,脚板相对。虽行动困难,杨庆吉却没有失去斗志,“我是一个残疾人,但不想一辈子就这样,我相信,正常人能做的,我也能做。”他凭着挚诚的信念,挑战“另类”的人生。
残疾人要成功自然要比正常人付出多得多,“我生下来就没有完美的躯体,特别是长大之后,做工遭人嫌弃,有时候还要遭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杨庆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坚信能挣脱身体的束缚,创造更加绚烂的人生。
他尝试过给别人做工、自己做点小生意……但因为身体的原因,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他唯一能有的就是耕种“一亩三分”地,老老实实地过日子,然而总还是会很不“安分”的胡思乱想,压根就没把自己当作残疾人。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电视上看到獭兔的养殖,让我突然有了想法,”杨庆吉简单地叙述着,“虽有想法,但巨额的投资把我挡在了梦想的门槛之外。”
杨庆吉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返乡农民工杨鹏、黄龙等人。
“杨庆吉问我,有没有想合伙建一个獭兔养殖场,当时我就答应了下来,积极地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注册了杨鹏獭兔养殖合作社。”合伙人黄龙谈起了创业经历,“后来政府看到我们规模比较大,便表示会大力扶持,让我们扩大养殖规模,政府确实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在杨庆吉、杨鹏等合伙人的努力下,2014年10月,杨鹏獭兔养殖合作社在珠藏镇骂陇村拉开了序幕。
“我们原计划投资250万,流转了60余亩土地,建设6000余平方米圈舍,现在已经投资近400万了,但很多设施都还没有修好,我准备把空着的地方种花。”场长杨庆全指着养殖场旁的一块空地说。
杨庆全告诉笔者,去年10月份动工建养殖场后,他们到处打听、走访,寻找种源和合作公司,得知修文县佳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虽不是特别大,但旗下有很多养殖基地后,便有意向性地做了深入的了解,最终,与对方达成了合作协议。
在场内,一只只雪白的獭兔蹲在存栏的角落。“今年4月份我们首次购进了1000多只獭兔崽,但因水土、技术等原因,都失败了,损失惨重。”杨庆全说,“昨天才真正成功出售第一批獭兔,目前,养殖场共有600组存栏,每组3层养36只,可养20000多只兔子,平均110天就可以出售,每只重5至7斤,可卖80至100元,此时圈舍中还有近3000只兔子。”
在养殖场南面,高高的栅栏把所有的存栏及獭兔都围了起来。杨庆全说:“这是兔子繁育区,平均40天一胎,此时除饲养员之外其他人不能进入,否则会对母兔的繁殖产生影响。”
圈舍内正在劳作的人群吸引了笔者的眼球。他们心无旁骛的做着手里的活,有的走路缓慢,有的肢体残缺。
“他们都是不同程度的残疾人,有的肢体残疾,有的视力残疾,还有的是听力残疾。”黄龙告诉笔者。
“我就是残疾人,最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不便和社会中的处境,我们找人帮忙时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财务员杨龙贵补充道。
“没想到我一个残疾人也会有人要,不仅能够补贴家用,还这样轻松,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这么幸运。”残疾人毛大喜满脸欣慰。
站在一旁的听力残疾人杨庆大似乎也听懂了工友的话,微笑着伸出了大拇指。
据杨庆吉介绍,合作社成立之初,首先想到的就是残疾人,他们虽残疾,但做事情绝不会输给正常人。
“虽然工资比不上在浙江、上海打工,但我一个残疾人谁会要啊。在养殖场种草,不仅轻松,每个月还可以赚2000来块钱补贴家用,更好的是可以和家人相互照顾。”肢体残疾人陈宪群高兴地说,"现在,我手头比以前宽裕多了。"
“只要我们能够做下去,他们就不会失业。”杨庆吉道,“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规模,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把周边200余户农户都带动起来,一起养殖致富奔小康。”(王斌 陈刚 刘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