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研讨盛京城文化元素

07.04.2015  07:4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日前在沈阳开题后,备受关注。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申请,记者日前采访了该课题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凤云教授,了解到盛京城考古的现状,以及有关盛京城考古乃至清代历史文化即将开展的研究内容。

盛京城考古取得成果

据刘凤云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的盛京城考古发掘集中于一些清朝开国功臣的墓葬及残碑。20世纪末,在城市建设中,一批与盛京城有关的遗存被陆续发掘,如西北角楼、德盛门瓮城、汗王宫、豫亲王府、鼓楼钟楼、东塔永光寺、昭陵的净房和宰牲厅、福陵的班房和饽饽房等遗址,以及各类清墓群。目前,已经对一些有特点的墓葬、遗迹、碑刻等进行了研究尝试。 “盛京城考古”是近年来由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并作为其考古工作的重点付诸实施。

盛京城考古还需宏观研究

刘凤云表示,上述考古发掘及研究虽然对建筑遗存及其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开展了分析和探讨,但目前盛京城考古仍处于碎片化状态,缺乏整体性。更主要的是,还没能从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问题意识及学理的梳理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以往的研究多从微观史学出发,注重具体事件、史实及知识的阐述,存在着追求单纯叙事、叙史的写作模式,缺乏问题意识而导致的论点简单平面,以及对文化元素的理论探讨缺乏深刻性,未能在宏观上进行阐发,所以给后续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在清代考古中,除了北京城考古外,当数盛京城考古的成果最多,也最具影响力。刘凤云坦言,由于长期以来学界对清代考古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甚至将考古发掘的下限界定在明代,导致清代考古受到很大影响,不仅起步晚、遗存调查发掘较少,且资料公布不及时。自上世纪80年代后,虽然盛京城考古遗存发掘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系统研究尚未进行,利用考古资料进行研究的有理论高度的成果亦不多见。因此,随着这些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整合利用这些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盛京城的研究,将成为近期考古的重点。

综合研讨盛京城各种文化元素

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组以研究盛京城的历史文化为学术宗旨,因此,该课题研究将从整理以往与发掘新例的态度出发,对盛京城的各种文化元素进行研讨,将在宏观及理论上有所建树。

刘凤云接受采访时称:“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以及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所有的历史现象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因此,这个课题以盛京城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与盛京城相关联的历史现象,去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个课题将从历史角度,阐述中华民族统一国家在文化渊源上的一体性。因此,《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报记者/王臻青

德盛门瓮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