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故事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贵阳实践
以绿为底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从三个故事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贵阳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贵阳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乌江库区息烽水域的渔民杨刚为保护生态,退捕上岸后做起了冷冻食品批发生意,年收入6万元;息烽县流长镇宋家寨村打造田园综合体,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花溪区久安乡通过发展茶产业,实现了煤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今,在贵阳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变成现实,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画卷正缓缓展开。贵阳正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下功夫,为“强省会”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要求贵州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作为省会城市的贵阳,将牢记嘱托,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让老百姓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成果。
一个渔民:退捕上岸开启新生活
每天清晨,在息烽县城中城农贸市场经营冷冻食品批发店的杨刚便开始忙着整理门店、打包食品装车……“现在门店生意挺稳定的,一年至少有6万块钱的收入,一家人的吃喝用都够了。”对于退捕上岸后的生活,杨刚很满意。
今年46岁的杨刚曾是乌江库区息烽水域的渔民。以前,他有两艘渔船,一家人的生活来源靠捕鱼,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后来,随着捕捞渔船的日渐增多,杨刚捕鱼的收入也在逐年递减。
得知国家要实行长江流域禁捕政策,杨刚决定退捕上岸,并在县城农贸市场内租了一间门面做起了冷冻食品批发生意,成为当地渔民中最早一批转产上岸的人。杨刚说,开展禁捕工作,就是为了保护水生态资源,大家都应该支持。
上岸后,杨刚先是通过县人社部门,申领到了1.8万元的场租补贴。后来,退捕的两艘船还得到了7万元的船网工具回收补贴。杨刚说,他能顺利改行创业,县里的相关职能部门给他提供了许多及时的帮助。
乌江流域在息烽范围内共有2.195万亩。其中,乌江库区2.095万亩,构皮滩库区0.1万亩,涉及小寨坝、温泉、九庄、养龙司、流长、鹿窝共6个乡镇。
自中央、省、市出台禁渔政策以来,息烽县印发方案,全面推进乌江禁渔退捕工作,对乌江有着深厚感情的渔民为了守护乌江生态平衡,纷纷转产上岸。
渔民上岸了,“退得了、稳得住、能致富”是关键。息烽县为禁捕退捕渔民发放养老保险补贴,对转产渔民进行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和跟踪服务,确保退捕一户就转产成功一户,推动“十年禁渔”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多年来早已习惯了捕鱼生活,也喜欢这个职业,尤其收入比较稳定。只要把渔网下到河里,总有收获。”杨刚说,“现在通过自主创业,生活比以前更好了。近段时间,我向人社部门申请5000元的自主创业补贴,如果今后出现资金短缺,我还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20万元。”
“去年年底,息烽县在册的38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县里按照每人每年2500元的标准为禁捕退捕渔民发放养老保险补贴。”息烽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赵陈鑫谦说,全县38名渔民除5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丧失劳动力以外,其余渔民均实现了上岸再就业。
如今,息烽县不少渔民退捕上岸后还自愿成为乌江的“守护者”。盛夏时节,站在乌江库区息烽水域旁,放眼望去,江面波光粼粼,微风吹来,泛起朵朵浪花。乌江的水越来越清,前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一片荒山:农业生态园带热乡村旅游
“这块是采摘区,以种植柑橘为主,还配种了4亩草莓、100亩樱桃、2亩火龙果。”“这块是观光区,将打造以田园风为主的婚纱摄影基地,我们已初步与近60家婚纱影楼达成合作意向。”……
在息烽县流长镇宋家寨村产业基地,贵州狮子脑农业生态园董事长丁光明滔滔不绝地介绍道。他说,今年4月,草莓成熟以来,许多游客趁着周末的闲暇时光,到这里体验草莓采摘的乐趣,还拉动了餐饮等消费。
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宋江介绍,以前的宋家寨村,祖祖辈辈种苞谷。后来,大家出门打工,如此一来,土地也变成了荒土荒山,“沉睡”在大山深处。这也正是息烽县广大农村以前共同面临的问题。
如何让土地变一番模样,让村民换一种活法?近年来,息烽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围绕“3+N”产业选择,引进169家经营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贵州狮子脑农业生态园便是其中一家。
乘着产业发展的东风,宋家寨村大力完善路和水两大基础设施,修建了都格高速流长下道口至宋家寨村环线、组组通公路、园区生产道路和观光道路,以及饮用水和灌溉用水高位水池、灌溉水塘,彻底解决了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和生产灌溉用水问题。
路通了,经营主体来了,宋家寨村的这片土地也“苏醒”了。宋家寨村告别了种植低效农作物,通过农旅融合的模式,捧热了乡村旅游,加速了村子发展步伐,昔日的荒土荒山,真正变成了让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站在狮子脑农业生态园南面的观景台上俯瞰宋家寨村,民房错落,道路宽阔,田垄规整,目之所及,满眼翠色,俨然一幅田园风景图。
目前,狮子脑农业生态园种植面积由300余亩发展到了600余亩,覆盖全村6个村民组,为8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元。2020年,园区的柑橘初挂果,产量约8000斤。同时,还带动部分村民种植猕猴桃、刺梨、花椒等,全村发展果树种植1600余亩,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产业发展让往日萧条的宋家寨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发展,参与园区的管理和生产,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收入也大大提升。据介绍,宋家寨村的人均年收入已从2016年的5000元左右增长到2020年的2万元。
“我在这里干活,一年的收入有3万多元,放在以前全家人的收入加一起都没这么多。”村民丁云满长期在园区务工,他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宋家寨村村口,有一座势如山峰、形似流水的金色雕塑。“这个雕塑名叫‘绿水青山’,寓意着我们村通过农村产业革命,农旅一体化发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致富新路。”宋江说。
一个煤乡:“茶文旅融合”实现美丽蝶变
每逢采茶时节,花溪区久安乡久安村村民吴发琼每天早上挎着竹篓赶往高标准生态茶园采茶。“我在茶园采茶,每天有180元收入。之前,村民们靠挖煤为生,像我这种搬不动煤块的,就只能种点传统农作物。”吴发琼说。
自从家乡种上了茶树,吴发琼就在家门口当上了采茶工人。今年3月,吴发琼参加了花溪区2021年采茶技能培训及采茶比赛,凭借娴熟的采茶技艺获得第一名。她说,自从吃上“茶叶”饭,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久安乡地处阿哈湖上游,曾是个煤炭开采历史长达百年之久的煤乡,境内最多时有400多个煤窑。当时,乡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自煤炭产业。但过度开采,也让久安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0年,为保护贵阳市民的“水缸”,久安乡实施了“关停煤窑、治理生态、恢复植被、拆违控违、污水治理”五大战役,并结合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花溪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部署,依托当地的5.4万余株古茶树资源,探索出了一条“茶文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项朝富是久安村村民,曾担任猫冲煤厂矿长的他,就是当地“黑转绿”的先行者之一。他说:“一开始种茶没有效果,什么都不懂。贵茶公司进入久安乡后,我们参与生产,时间长了,学到很多炒茶的工艺。”从“挖煤人”变身为“制茶师”,项朝富现在每年的毛收入在30万元左右。
久安乡通过以贵州贵茶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把当地原本粗放、量小、种植缺乏技术标准、生产效率低下的茶叶种植散户整合起来,并解决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问题,通过“公司+基地+集体+农户”模式,打造了2.2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辐射带动全乡3200余户1.2万余人增收。
同时,久安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深挖当地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实施“产业+文化+旅游”战略,带动村民走上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文旅融合”发展路,实现了“煤山变茶山,矿工变茶农,茶区变景区”的华丽转身。
“截至目前,全乡已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参与了茶树种植,去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贵茶公司开发的久安千年红、久安千年绿古茶以及红宝石、绿宝石等知名品牌,已远销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久安乡党委书记王明友说。
通过发展茶产业,筑牢生态屏障,做强生态产业,做优绿色经济。如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绿色茶产业成为拓宽久安乡农村群众致富路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久安乡先后获得“贵州十大最美茶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等荣誉称号。(记者 彭刚刚)
[责任编辑: 刘昌馀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