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刊登《建设中国特色“美丽城市”贵阳标准》
人民网刊登《建设中国特色
“美丽城市”贵阳标准》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发现城市之美”主题论坛上,与会代表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美丽城市’”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美丽城市”的内涵、评价标准和发展路径。
与会代表共同认识到,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落实“美丽中国”战略,推动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特色“美丽城市”,是遵循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针对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实际,作出的科学判断。为此,与会代表就中国特色“美丽城市”评价标准达成以下共识:
中国特色“美丽城市”是指全面彰显“生态自然美、人文特色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政治清明美、生活幸福美”,具有自身特色,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城市。
1. 生态自然美。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 人文特色美。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和“城市有机更新”,正确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与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关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形成古今协调、城景交融、底蕴深厚、道德高尚、文化繁荣的良好状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
3. 经济活力美。 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政府做城市、做环境带动市场做产业、做企业,以政府办好企业围墙外的事带动市场办好企业围墙内的事,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发展优势,形成结构合理、自主创新、特色彰显、活力突出、节能低碳、循环清洁、方式友好、过程高效的产业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积极融入城市群主体形态,与其他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坚持“五规合一”、“多规合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和形态,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要提高建设品质,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打造精品力作。
4. 社会和谐美。 健全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社会。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引导构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 政治清明美。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政务行为规范,提高履职能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在“公共治理”理念指导下,促进社会广泛参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城市管理从城市政府一家管理向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市民界“五界联动”的“社会复合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三严三实”,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有正确的审美观,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
6. 生活幸福美。 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镇建设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形成水系清洁、空气清新、土壤洁净、健康卫生的宜居环境,打造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有力、政治清正廉明、社会公平和谐、生活安全舒适的生活品质之城,让百姓收入更高、住得更宽敞、出行更便捷,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吃上更放心的食品,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美丽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目标模式,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同时,由于对“美”的评价取决于特定的审美环境和审美主体,因此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美”的追求和评价指标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应遵循导向性、针对性、合理性、操作性、开放性原则,根据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总结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经验,展望未来美好城市愿景,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权重(总计为100单位)。为体现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均衡发展基础上,将“生态自然美”权重确定为20,其他五个维度美丽体系按等权重方法确定为16。因审美评价的高度意象性与概括性,二级与三级指标不设定权重,评选时将根据专家、社会,以及现场调研综合评价,得出相应的综合分数。具体指标如下:
与会代表一致支持,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处、人民网、贵州省住建厅共同发起的“发现城市之美——中国特色‘美丽城市’评选活动”。在本标准框架下,本着“发现”、“引导”、“示范”、“推广”的原则,以“美丽城市”总体目标指导各地实践,以各地实践丰富“美丽城市”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发现城市之美——中国特色‘美丽城市’最佳案例展评活动”,总结推广最佳案例经验,为其他城市探索美丽路径提供参考借鉴。评选活动将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推动和引导中国特色“美丽城市”建设,使其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文章来源:7月8日人民网 编发 王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