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锦生的37年“光影人生”
新华网贵阳5月11日电(通讯员 陈光昌)初夏的一个下午,在天柱县渡马乡共和村甘溪侗寨,今年57岁的肖锦生和同伴从放映车上,抬下一个大箱子,取出一根二三丈长的绳索,麻利地往操场坪边上的篮球架上甩去,然后拉直、打结、绑紧,几分钟功夫,一张洁白的大银幕挂了起来。
“放电影喽……”村支部书记陶光荣拿喇叭一喊,寨中的村民赶忙做夜饭,准备吃晚饭后好好享受一下看电影的乐趣。操场中央,肖锦生娴熟地架起放映机、接电源、调试音响。预告放电影的音乐响起,空旷的音乐在甘溪侗寨飘荡,晚上甘溪要放电影的消息很快传向四面八方。
夜幕降临,周末放学回家的孩子好奇地朝放映机围拢过来,老年人拿着板凳、年轻人骑着摩托车也陆续聚拢来,操场坪里热闹起来了,几只小狗也出来凑热闹,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突然一束亮光从数字放映机射了出来,清晰的图像出现在银幕上。银幕上,猛然闪现几帧画面---森林里突然浓烟滚滚,一群消防队员正在紧急救火,10多分钟后,火才被扑灭。村民们被消防队员英勇救火的惊险场面吸引住了,顿时安静下来,默默地把《小心火烛》的加演片看完。从大家凝神观看的神情可以看出,时刻注意防火安全的意识已经入脑入心。随后影片《百团大战》正式上映。
类似这样的场景,肖锦生经历3万多次了。30多年来,他借助电影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点亮了乡村的夜生活。
夜幕降临,甘溪寨放电影场景。(金可文 摄)
见证农村大变化
1979年,肖锦生20岁的时候,就在天柱电影公司和老放映员学习电影放映技术、放映机和发动机维修、幻灯片制作等知识。1990年到湖南怀化参加电影放映培训,并取得了放映员证。从此,他走上了放电影的光影生涯。在肖锦生家里,珍藏着1台老式16毫米长江牌电影放映机和1部电影胶片,这珍藏的是他一生的放映岁月。
肖锦生年轻时曾经在当时的天柱县城关、邦洞、蓝田、高酿、白市等公社当过电影放映员,期间还当过电影放映队的队长。
从1979年始至2016年止,他因为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先后受到省、州、县广电局的表彰,获得优秀放映员表彰4次,被评为放映事业先进工作者5次。肖锦生每年放映电影1000多场,迄今为止共放映3万多场,至今更换了近10台放映机。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胶片放映机到数码放映机,他经历了农村电影事业的变革,也见证了农村从落后到富裕的巨大变化。
调试设备。(金可文 摄)
尝尽苦辣和酸甜
“那时的电影放映机重达50多斤。每次外出放电影都得带上300来斤的发电机,还有电影拷贝、音响等放映设备,每次外出每人要挑一百多斤重的东西,经常走山路,跋涉10余里,经常摔跤。有时冒雨前行,还有时候冒着酷热放映,十分辛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乡放电影的情景,肖锦生仍历历在目。
30多年来,有好几次进村放映,途中突遇暴雨,他不得不用雨衣裹住放映设备,而自己任凭风吹雨打,为此而常常发高烧。到一些偏僻的山村放映,播完电影后,他和同伴只能在所在村的放映场所就地打地铺过夜,饱受蚊虫“欺凌”。
当电影放映员有苦也有乐。所到之处,他们都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好酒好菜招待。“听说我们要来放电影,村民很热情地出来迎接,有的帮忙抬发电机,有的帮忙扛喇叭,有的帮忙搬电线,有的还安排吃住等,虽然当时饭菜简朴,但我们觉得特别香。放电影结束后,农民还主动帮忙收拣银幕、电线等物品,然后还煮些油茶让我们宵夜。”
当时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在电影放映前,肖锦生总是用侗话或者苗语事先将电影的剧情向村民做个介绍。在放映时,他还利用本地话,根据画面,向群众解说剧意,让群众看得明白听得懂。为此,肖锦生还练就了一副好口才,把一个美貌的姑娘硬是“说”回了家,娶其为妻。
肖锦生的光影人生。(金可文 摄)
祈盼放映有后人
2005年,机制改革后,肖锦生被下放回家待业。2006年肖锦生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天柱县电影文化娱乐发展有限公司。走村串寨,到邦洞、社学、白市、江东等乡镇免费放电影。起初,每放一场电影政府补助50元。最近几年,放一场电影政府补助到了140元。每年要放映1044场电影。平均每天放映2场左右。他说,尽管现在电视、网络等已经普及,但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看电影的气氛就是不一样!另外,在农村,由于群众缺乏大众文化,渴望集体娱乐形式,露天电影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周末和逢年过节,肖锦生常常忙活不过来,还要聘请其他人帮忙放映呢!“和老式放映机相比,数字投影机播放的影片都是高清影片,画面清晰、没有划痕、不抖动,配上双音箱,混响效果非常好。农民爱看!”肖锦生说起数码放映机,欣喜之情掩饰不住。
如今肖锦生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提及他想把电影放到什么时候时,他说:“只要身体好,只要有人爱看、想看,放到80岁去都可以。”
“受到电视、网络的影响,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电影放映员的职业早已不吃香了,年轻人都不愿意放电影,不知道农村露天电影还能放多久……”肖锦生担心农村放映员后继乏人。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金可文 摄)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