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舟山贵州捕鱼部落”:山民变渔民苦乐生计
贵州渔民捕鱼的海域
■核心提示
距舟山嵊泗海域发生沉船事故已过去5天,贵州桐梓人袁冬才仍没有消息。目前,其家属已赶赴舟山处理赔偿事宜。
据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等海洋与渔业局介绍,这4个沿海省市有近500名贵州人从事海洋捕鱼工作。记者联系到15名贵州籍渔民,他们讲述了自己从山民变成渔民的过程。
打工16年 吃住在船上“捕鱼期下海,禁渔期赋闲,全年吃住无忧……”陆远康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渔民生涯。
1998年,30岁的陆远康和弟弟走出深山老家,来到完全陌生的浙江成为渔民,一干就是16年。
第一次出海,海面突然翻腾起一米多高的风浪,船摇晃剧烈,陆远康险些掉进海浪里,幸亏被人及时拉住。后来,他从药店买了晕船药随身携带,出海前吃一颗,返回岛上后还要吃一颗。两个月过去,他已慢慢摆脱对晕船药的依赖,能在3分钟内完成铺网、收网的动作。同样的动作,最开始要耗费15分钟。
16年来,陆都是住在雇主家的渔船上。这艘船长40米,宽6米8,有三层楼高,老远望去,就像一幢海上的房子。计算下来,陆一年可以节约两万元的房租。每次出海一般在10天左右,船舱内储备有蔬菜、肉类、淡水、灶具,陆在船上自己做饭,“就和住在家里一样安心。”
逼迫孩子成“渔二代”
34岁的马健伟,想在舟山扎根。由于房源紧张,他在岛上长期租了套两室平房,其中一间房是留给正在上小学6年级的儿子。待儿子小学毕业后,马就会把儿子接到舟山来读书,“训练儿子成为‘渔二代’。”
每个暑假,马都会返回老家把儿子接到舟山。头一年,儿子感到新鲜好玩,不过第二年则不愿再到海边。为此,马还动手打了儿子一顿。原来,儿子来后,马就会找一条冲锋舟大小的船只,装入渔网、救生圈,每天带着儿子到距海岸线200多米的海面上,教儿子撒网、收网。返回岛后,儿子也得不到玩耍,还要继续做暑假作业。
马健伟说,舟山市的孩子学什么,他也复制到儿子身上,但愿有一天儿子也能渡过海洋出国留学。在马的眼里,贵州多山,放眼望去视线被巨山遮挡,而舟山则不同,视线所及海域没有界限,希望儿子望着东方太平洋,从这里开始他自己的梦想,改变命运。
上门女婿的个中滋味
相比其他老乡,刘向龙混得不错:女朋友是鱼老板的独生女,明年五一结婚后将继承不菲的家产。
在舟山海域捕鱼7年后,刘向龙被委任为船长。平日,他要给船上17名船员买米、买菜,还要出海侦查哪个海域的鱼多质好,留在岛上的时间不足两天。为此,他与女友几乎每天吵架,原因是刘不能长期陪伴。吵完架后,刘会被准岳父的责骂,随后向女友赔礼道歉。
成为船长后,曾和刘一起当渔民的兄弟们,调侃他“鲤鱼跳龙门”了,从此生活无忧。可是,刘的苦衷没人知道。
独自在异乡打拼,刘向龙就是为了摆脱穷苦。通过女友,他结交了许多从事捕鱼业、造船业、海鲜水产业的老板,吃饭地点从当渔民时的渔船上,变换到高档酒店、西餐厅。
刘向龙说,自己很明白,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还得靠自己努力。 本报记者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