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林:开辟文化新空间 冲刺第3次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组图)

22.02.2015  21:32

薛林介绍《论语》玉简。杨东摄

薛林用“钢笔”在玉石上写金文。杨东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22日电 题:薛林:开辟文化新空间

记者 杨东

置身薛林工作室,犹如来到奇石博物馆,壁架上、桌上摆满了材质和造型各异的石头。稍稍留心会发现,这些石头上刻着金文格言警句或者唐诗宋词……地上则堆着各种石头,多数是玉石下脚料。

坐在雕刻机前创作,台灯光芒的映照的剪影像雕塑;表情专注凝重,手背的血管凸起而分明——雕刻玉石是个艺术活也是个力气活。

春节也不休息啊?

每天最多能完成四片,太累了。时间紧迫,只争朝夕。

他正在进行着被自己称为三项重点工程之一的玉简论语镌刻,16425个字,49卷,每卷13片,总计637片;和田青玉,每片厚1厘米,宽4厘米,高22厘米。自孔子诞辰日的2014年9月28日开机迄今,已完成364片,计划2015年7月底全部完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冲刺第三个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庆贺自己的60岁生日。

之前,195片玉简5156字的《金刚经》于2013年7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玉书片数最多的世界吉尼斯纪录,208片玉简5239字的《道德经》突破自己的纪录于2014年12月再度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玉书片数最多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薛林自幼喜好书法,师范毕业当老师,开始钻研金文,技艺日益精湛。

商学院毕业,他被分在车间当工人、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在企业改革攻坚的九十年代中期任厂长,一度停止书法创作。风口浪尖弄潮,千方百计经营,殚精竭虑改革,也没能挡住大势所趋的企业破产,人生进入低谷——下岗。

超越连环险象,尝尽人际况味,饱览世态炎凉——回归金文创作之路,从研究中华历史和文化史开始,被玉文化的奥妙吸引着,选择把玉石当纸,在其上镌刻金文,给玉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使人在把玩玉石时,想着用金钱体现它的身价,也由浅入深地理解玉石的文化品格——开辟属于个人的书法之路。

金文上接甲骨文,下连从战国末期出现的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小篆),1000多年,是中国文字发展变化中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据容庚《金文编》记载,金文字数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薛林反复研究金文和篆字,能准确认识2420个可以识别的金文,按照金文的特点借鉴小篆独创出一批“金文”,弥补金文缺乏现代叙事能力的缺陷,用“钢笔”在玉石上完成了第一部作品《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绰号和名字),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赞赏与喜爱。由此一发不可收,潜心在玉石上追求金文篆刻的创新多变与传统技法的统一,攀上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

薛林还耗时一年半完成了《金文国学语录》,收录了老子、孔子、曾子、庄子、孟子和历代杰出人物的经典传世语录1000余条;每条语录均以金文、繁体汉字、简体汉字和现代汉语译文对照表现,通俗易懂;又编著了《篆刻常识》一书,让读者省时省力地了解金文的特点,从中窥探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与融合、中国国学和中国文字、书法的博大精深。

自宋代有了纸迄今,在石头上刻字,仍然屡见不鲜。但是,那些字先由书法家写在纸上,再由工匠刻上去,工匠往往不能完美地表现书法家的艺术匠心。业界普遍认为薛林集书法家和雕刻家于一身,金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玉上得到了高度完美的体现。

薛林说,“当下,金文除了考古、了解历史外,更多地被作为书法艺术看待,局限在少数人的圈子里。人们面对书法作品,往往看重其‘艺术’性而忽略字的载体(无论纸还是别的什么),面对玉却非常看重玉的质地,好玉即使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同样令人看好,大众往往因为价格高昂望而却步;把玉当成纸,创作书法作品,人们关注书法‘艺术’性而忽略玉的质地,这样,品质差、价格低甚至那些俯拾即得的石头都可以作为‘纸’来展现金文的魅力——化腐朽为神奇,在当下的收藏热潮里,让更多的人拥有。

基于此,薛林除了《金刚经》《道德经》《论语》的创作,几乎花光积蓄,统一采用和田青玉外,很多作品采用玉石加工后的下脚料甚至普通石头。

每一画力求一次完成,确保流畅圆润,否则就会让人觉得不是书法意义上的字而是‘篆刻’。

著名学者孟驰北评价薛林“开辟新的文化空间”。业内人士评价其作品“书法蕴含金石气,篆书更显时代风”。

薛林在各类石头上创作金文作品700多件,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出售。他立下格言:诗品、书品、画品,人品至上;才气、悟气、灵气,骨气当先。“艺术创作不能随流俗而转,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心存财利之图,境界不可能高,也就不可能有大成就”。 薛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