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 规划先行 ——本市部分区县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概览
无图说
普陀:增量存量并举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概况】
普陀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8个街道、2个镇。普陀区2013年底户籍总人口为88.58万,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25.74万,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29.05%。截至2013年底,普陀区共有养老机构37家,总建筑面积约13.40万平方米,总床位5692张。
【规划】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20年,综合考虑普陀区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规划远景展望至2030年。以2025年普陀区户籍老年人口峰值预测,进行养老设施布局。养老设施分为机构养老设施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两大类。
规划原则为适度前瞻,着眼长远发展;集约节约,优化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存量增量并举。
【方案】
(一)机构养老设施
根据 《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的要求和普陀区自身特点,按户籍老年人口数配置;规划1处以收住失能(失智)老年人为主的区级机构养老设施,其中收住失智老人的床位不少于100张。各街道、镇原则上至少配置1处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具体床位指标以《普陀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核定为准。
据预测,2020年普陀区户籍老年人口约36.62万,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应达到9155张。至2025年,普陀区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39.22万,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应达到9800张。
本次规划保留35处现有机构养老设施,新增17处。到2020年,规划总床位数达9335张,其中新增床位3643张,满足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在2020年达到9155张的要求。本次规划考虑2025年普陀区户籍老年人口峰值,适度预留了空间,规划总床位数达到10235张。这部分设施将主要通过盘活存量资源落实,如利用经济型酒店或老旧厂房等改造为机构养老设施,确保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按照市级专项规划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按照各街道、镇常住总人口数确定总建筑面积,规划远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存量挖潜和布局优化来实现,原则上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可以与其他非独立占地的社区级公共设施综合设置。同时结合地区人口动态评估,修正规划目标和任务。
杨浦:创新挖潜 集约建设 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
【现状】
截至2013年,杨浦区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9.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47%,且每5个老年人中有1个80岁以上高龄老人。杨浦区现状共有50家养老机构,其中公建养老设施有10家(区建1家,街道建9家),民建养老机构40家,床位总数为6967张。建筑面积总量约为18.23万平方米;共有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18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44处。
【规划】
充分满足杨浦区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养老服务需求实际,以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面广、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养老设施空间格局。
至2020年,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10784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达到居住社区全覆盖。至2025年,进一步提升养老设施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与居住圈、医疗圈、休闲圈和交通圈的“四圈融合”。
【展望】
总量规模:根据全市专项规划的要求和杨浦区自身特点,按照户籍老年人口高峰值配置设施、区域统筹。至2020年,全区预测户籍老年人口43.17万人,规划配置机构养老床位10784张;至2025年,全区预测户籍老年人口46.65万人,规划配置机构养老床位11663张。配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
总体布局:至2025年,杨浦区共有区级养老机构2处,街镇级养老机构66处。其中,现状保留40处,在建、待建5处,规划新增23处。按照杨浦区各街镇城镇化水平、老年人口集聚特征与服务需求,对各项街镇机构养老设施布局给予空间导引,其中新江湾城街道、五角场街道、五角场镇街道为重点配置区,其他的各街道镇均为优化完善类。
新增养老设施选址布局原则位于集中建设区内,选择交通区位良好、周边配套完善、居住环境适宜的区域进行建设,综合或尽可能邻近医疗卫生设施设置。鼓励机构养老设施与功能用途互利、环境要求相似且相互无不利影响的用地综合设置。应确保老年人设施安静、安全、避免干扰等特殊要求。不宜与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工业研发用地、普通仓库/堆场用地、物流用地以及社会停车场用地等混合设置。
闸北:深度挖潜 确保总量
【概况】
闸北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总面积约29.1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68.43万人(2013年统计数据),下辖8个街道、1个镇。至2013年底,全区老年人口达19.34万人,占本区户籍人口的28.3%,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3.76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9.4%。全区登记注册的养老机构共24个,共有3136张床位。预测到2020年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8.47万,到2025年末将达到峰值31.01万人,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为闸北区行政区范围内,以2020年近期规划为主要目标,兼顾2025年远期规划,规划重点研究闸北区养老机构的总量增加和空间布局优化,同时梳理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老年活动室等为老服务设施,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此次规划的原则:
1、保证总量、方便居民原则,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相关技术规范确定养老设施数量及规模,使每个养老设施的选点服务居民数量合理。
2、可实施性原则,规划选点应具有可操作性,利于实施开发。
3、提升品质原则,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近远期结合原则,结合闸北区的人口结构和老年人增长趋势,规划在满足远期需求的基础上,同步对设施近期布局提出规划建议,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亮点】
1、深化基础资料的调研。编制前期,编制单位对现状24家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的意向选址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研和现场踏勘,确保现状资料的真实可靠。
2、确保总量,注重规划的可实施性。为满足近期养老机构总量需求,除旧改拆除外,近期实施规划考虑保留所有现状养老机构。对于新增的养老机构项目,为提高其实施的可操作性,并节约建设成本和缩短建设周期,近期规划布点尽可能选择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库、经营状况不佳的宾馆及旅店等楼宇,进行置换并改造为养老机构。
3、区域协调发展。在闸北区“南高、中繁、北产业”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将全区划分为有限配置区、优化完善区和重点配置区。北部优化完善区: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路街道等地区,现状养老机构数量较多,且缺乏开发用地,未来以优化完善为主。中部重点配置区:大宁路街道、彭浦镇等区域,系未来人口导入区,现状缺口较大,且有开发用地,未来重点配置养老机构; 南部有限配置区:南部苏河湾、宝山路街道等地区,未来为商务功能为主,为人口导出区域,有限配置养老机构。
【展望】
目前共有3家养老机构正在建设,至2015年底,将增加床位900张以上。
规划至2020年,全区共新增18家养老机构,约3000个床位。至2025年底,结合地区发展,规划再新增2家养老机构,约700个床位,满足全区7829张的规划目标。老有所养 规划先行 ——本市部分区县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