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之树枝繁叶茂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老乡拿出了过年时才舍得食用的珍贵白糖,泡成糖水招待我们,让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这段经历也让我们在《平原作战》的创作排演中体现出了军民鱼水的深厚感情和农民敦厚、质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我们这代人从旧社会到新社会,见证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进程;在这大半个世纪里,我们这代文艺工作者也见证了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文艺引领社会时代风貌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文艺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风气,它是精神的食粮给予人心灵的补给。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的时候,这面镜子也会变成“哈哈镜”,镜子里反映的内容走了形,出现了一些哗众取宠的肤浅之作;有的时候,精神的食粮也变了味儿,快餐式的补给让人们的欣赏品位降低,人们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偏离……这样的时候,艺术工作者更需坚持正确的理念。
下基层采风使艺术创作更贴近生活
明确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也就自然回归到了最纯朴的起点。习总书记说,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要搞出好的文艺作品,最根本的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和为人民抒怀。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常明确地告诉学生“要从生活中寻找表演的依据”,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脱离生活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大众的生活更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深厚土壤,只有扎根于人民,艺术之树才能得到丰厚的滋养。
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曾是我们的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正是因为遵循这一原则,才创作出了众多经得起时代推敲与考验的作品。为了创作《草原兄妹》,我们曾去内蒙古采风,放羊、捡牛粪、打牛草、剪羊毛、挤羊奶……这段经历不仅帮助我成功地排演了《草原兄妹》,同时也使我在《大登殿》、《四郎探母》等京剧传统戏的人物塑造中得到提升,把握住中国游牧民族真诚豪爽的气质;为了创作《平原作战》,我们去河北清苑县深入生活,住在当地的老乡家,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条件很艰苦。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老乡拿出了过年时才舍得食用的珍贵白糖,泡成糖水招待我们,让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这段经历也让我们在《平原作战》的创作排演中体现出了军民鱼水的深厚感情和农民敦厚、质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一次次的深入生活的体验,在现实中是有些艰苦、甚至有点残酷的,但在精神上则是快慰的、幸福的和受到洗礼的。这些都使我得到了丰厚的积累,生活成了我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人民大众中汲取营养后,再进行提炼与加工,创作人民喜爱,同时又能传递正能量、引领正风的作品。
“老、少、边、穷”地区是最需要去的地方
基层艺术院团是地方文艺发展的重要阵地,需要得到党和国家的格外重视,而“老、少、边、穷”地区的艺术院团也更加需要我们伸出援手。
以我所从事的京剧为例。在新疆、甘肃、广西等远离祖国心脏的地方,还有我们的一些同仁用他们的执着和信念让国粹艺术的火种在西北和西南的土地上燃烧。这些地区的京剧团演员很多都是从北京过去的,他们扎根边疆、远离亲人,为京剧艺术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与弘扬所付出的艰辛难以言表。我曾几次下基层去往这些地区为这些基层院团进行帮扶、做一些讲座和交流活动,对他们坚守精神感到由衷地敬佩。
今年的12月17日,我将随剧院领导与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组成的帮扶小组前往广西戏剧院京剧团,为该团将要演出的《红灯记》作排练指导并开展京剧艺术讲座,我希望能为帮助他们提高舞台艺术水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当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号角已经吹响,艺术工作者应根植于人民的土壤,让他们的艺术之树枝繁叶茂。
(本文作者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文章有删节,题目为编者加。)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