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竟成时尚 扭曲价值观尴尬了谁
人民日报12月15日刊发“如何扫除‘脱贫攻坚战’障碍”系列评论最后一篇,指出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文章批评,有贫困县的领导,把争取到“贫困县”帽子当作荣誉和政绩,到处炫耀,甚至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戴上“贫困县”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来几亿元甚至更高的财政转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贫”,只等“救助”,怎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尽快摘帽?(12月15日/人民日报)
扶贫是国家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民心工程,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能否落实。国家为了平衡地区发展差距,出台扶贫政策无可非议,国家出台的政策是想真扶贫、扶真贫、贫真扶。可是在一些贫困县,扭曲的政绩观仍然盛行。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眼里,国家级贫困县这块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被肆意挪用的扶贫资金甚至成为权力部门的福利。过去是“跑部钱进”,去要项目要资金,现在开始又学会用“包装”贫困的伎俩,来达到实现国家重点扶持的目的。正如争取项目资金一样,成为贫困地区也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政绩抓手,把贫穷当政绩,当兴奋得不知怎么显摆为好,出现“热烈祝贺”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些地方官员,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总是想着个人利益,以贫困县为借口,伸手向国家索取更多的补贴款供自己挥霍。以“穷山恶水”这些客观条件为借口,不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虑如何带领乡民发觉自身优势致富。有如此思想作怪,又怎能创新求变,谋求经济发展。
如果各地争先恐后抢着带上“贫困帽”,是想要一劳永逸,走上永久致富路,那么那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诚然,带上“贫困帽”国家是有一定的政策予以帮扶,但是那并不代表带上“贫困帽”就可以坐享其成,坐等天上掉馅饼。可见,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习近平也在反复强调说,扶贫必先扶志。贫困地区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不怕穷,就怕以穷为荣。穷好办,国家和社会通过帮扶可以使其改变面貌。如果是以穷为荣,以穷为乐,那就麻烦了,穷就会成为一个无底洞,就会变成贪婪和奢侈的借口,蜕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成为党和国家的沉重包袱。在笔者看来,要解决贫困县存在的问题,就得拿以贫为荣开刀,就得拿形成以贫为荣思想的根源开刀,决不能让争戴贫穷帽子、不思进取、不求发展成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