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青山绿水布依寨 精准扶贫小康来

28.07.2015  12:04

高效旱地农业谋幸福

        在贵定县城以北,平均海拔在1150米,素有“紫蒜之乡”和“文化之乡”美誉的红色重镇新巴镇占据贵定“北大门”。多年来,田少土多、高寒多旱的自然环境一直是制约该镇发展的一大瓶颈。

        6月17日,穿过崇山峻岭间弯曲的山路,我们的车辆行至新巴镇幸福村。一路蜿蜒而上,触目所及没有我们预想中的荒山黄土,只见群山间,零散分布的田土都披上了绿色新衣。道路两旁连片的翠绿玉米因为海拔高还未抽穗,但玉米地旁薄膜覆盖的西瓜地里,已经开出黄色的花蕊。十几个村民正埋头田间忙着减苗除草。

        今年已经68岁的罗兰中一边手脚麻利的收剪瓜苗一边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剪苗除草一天能有60块的收入,在家门口做农活,不用出远门也能贴补点家用。

        田地间十几个忙碌着的村民多是像罗兰中这样的农村老年、妇女劳动力。而这三亩西瓜地和十几个小工只是种植大户罗大勋种植产业的冰山一角。

        “从2012年开始,我就回家开始做种植,到今年,租用了300多亩村民的土地,种烤烟、紫皮大蒜、玉米。每年月份前后,除草施肥时我每天要请30多个小工才忙得过来。去年开始,县里面给我们的紫皮大蒜每亩补贴700元,镇里也经常过来指导种植技术。你看这个盖膜的玉米就是镇里面专家教我们的,长出来的玉米比不盖膜的要粗壮得多。”在青山绿野的田野间,罗大勋骄傲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各类作物。

        如今,凭着县里面扶贫项目的持续推进,镇里专家的技术指导。罗大勋的种植规模是越做越大,去年,他买了一辆货车、一辆拖拉机,还盖了一栋250多平方的大平房。随着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他打算今年前,连同村里的几户农户合作成立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县委、镇政府的扶持下,改进种植技术,持续做大农业产业,带动幸福村村民脱贫共幸福!

        2014年4月25日,贵定县组织召开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启动会,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单位、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参加会议,就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政策进行了学习,并要求各镇(街道)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工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乘着建档立卡的落实到位,省州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这个贵定北部的贫困大镇。以烤烟、刺梨、油茶、大蒜、香榧“五朵金花”产业化农业打造的思路让新巴的农业产业发展有了清晰定位。

        自2013年9月香榧产业到新巴镇乐邦村发展以来,有效利用了荒山荒坡资源,改善了当地生态,当地群众除得到土地租金外,截止2014年10月,就近务工收入达80多万元,预计移栽小苗可带动全镇群众增收500万元以上。2014年,全镇种植烤烟2350亩,收购烤烟36.7万担,实现439.3万元。今年年初,该镇争取扶贫资金30万元进行紫皮大蒜种子选育提纯,扶贫资金85万元,规划发展连片示范种植紫皮大蒜1500亩,带动全镇农户种植2000亩以上。新巴镇千亩刺梨示范种植基地也于今年开始产生经济效益,2016年将达到盛产期,届时基地每年产值将达250万元以上,农户每年在基地务工可增加收入5万余元且收益部分可获利润50万元以上……

        种植,不仅让农户看到了增收的希望,也走出了新巴镇高效旱地农业产业的特色之路。

        今年五月,随着“谷兵甘塘和幸福村小坪两个“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示范项目的投入使用,新巴镇实施新农村小康寨建设等六项计划成为了典范。

 

移民新村安置笑颜开

 

        离开新巴一路往南,到达贵定县最南端的云雾镇。素有“茶米之乡”之称的云雾镇东邻铁厂乡,西临惠水县界,北与龙里县羊场镇相邻,是贵定、龙里、惠水3县结合部。镇内309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云雾镇镇政府门前的移民新村安置点,平坦的水泥路宽阔整洁,道路两旁一排排现代化的三层青砖黑瓦建筑整齐规范,一楼统一规划用作商铺经营。从茶叶店、工艺品店铺到农家旅馆这个小小的移民新村内,各类商铺琳琅满目。

        李德梅的恋香花艺也是众多店铺中的其中一个。两面通透的橱窗中,各类大小树苗和开得正艳的鲜花竞相争艳。刚从田间拖运移栽树苗回来的李德梅熟练的把一袋袋青翠的树苗搬运下车。她说:“我99年技校毕业,那时候家里偏远、条件差,就一直在广东打工,去年听说镇里的安置政策就回家来了。搬到移民新村后,房里水电齐全,离政府也近,路修得好,交通比老家方便多了。我就开始结合以前中专学习的园艺和打工的经验开花店,现在我们不光接镇上和周围乡镇的绿化种植,还接了几单龙里的生意了!”李德梅告诉我们,随着现在生意的日渐红火,加上县妇联、扶贫等部门的各项扶持,她打算和移民新村里的几个妇女一起,继续扩大花店规模,把生意做出云雾、走出贵定!

        据了解,移民新村项目一期安置移民120户702人。总投资411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91.4万元,州县配套540.6万元,整合其它项目资金584万元,移民户自筹2500万元。项目从2012年8月开工建设,截止目前,120户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工,实现了入住。

        二期工程从2014年开始动工,共计移民150户750人,主要是从云雾镇大塘、茶山、关口、谷丰、摆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村寨和贫困的村搬出。移民安置点在云雾镇市政主干道——兴云大道旁,交通便利,公共设施齐全,新建住房面积16050平方米(安置楼建设共计5幢,每幢为6层),道路硬化16000平方米,修建水、电、排污及绿化亮化等相关设施,总投资3055.3万元,其中住房投资2407.5万元(含农户自筹),基础设施投资452万元,其他费用68万元,征地费127.8万元。截止目前,150套安置房建设已经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已有72户移民领取了安置房钥匙,即将进行装修。

 

科学整合涉农资金创新路

 

        贵定县沿山镇退伍军人熬远红,看到每年到“金海雪山”景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想到星溪村环境优美,家门前还有条大河,也可以发展旅游。但启动资金的筹集,让他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听说县里面有“‘三权’融资”政策,通过打听了解,组织4个村民通过“三权”抵押贷款80万元,成立了旅游公司,并向沿山镇星溪村缴纳27万元承包了马坝景区经营权。现在李花、油菜花盛开的时节及节假日、周末,到星溪村漫步休闲、烧烤戏水的游客络绎不绝,熬远红和村民实现了家门口致富的愿望。

        “三权”融资,是贵定县科学整合涉农资金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的举措之一。按照“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金、变资金为发展资本”的思路,不断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贷款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源的“三权”抵押贷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资金投入,实施信贷扶贫。2014年以来,贵定县完成“三权”贷款1.4亿元,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39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5600万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4500万元,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同时,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为618户种养大户取得扶贫项目贴息贷款4906万元,为企业和农户贴息金额达194万元。

        与此同时,重点围绕规划先行整合、项目集中申报整合、项目实施期限整合的要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工作思路,贵定县制定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把投向相近或目标一致、但来源不同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水库移民资金、少数民族资金、水利专项资金、道路建设资金等涉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实行“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分工负责、分口实施”的管理体制。2014年度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扶贫开发2.972亿元,其中扶贫开发2914.25万元,  2015年3222.9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解落实的40余个项目中贫困村占50%、贫困户占70%、贫困人口占80%。2013年以来全县累计整合9.1亿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全县9个重点贫困片区,61个贫困村,21399户贫困户,各镇(街道)分门别类制定了帮扶措施,采取了先难后易、抓点示范、分年度帮扶的模式开展帮扶,重点是以今年实施“减贫摘帽”、整村推进的村的贫困人口进行帮扶,采取手把手技术服务、心贴心的项目资金扶持。

        2014年以来,全县落实专项财政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信贷扶贫等资金3482万元,对5656户贫困户在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今年以来,严格按照“2736元”和“一高一低一无”的识别标准以及“两公示一公告”的识别程序完成51个贫困村,21389户67871人的贫困人口的摸底调查,识别,完成建档立卡录入。

        对贫困户从民房改造、村组道路硬化、村庄整治以及茶叶、蔬菜等产业发展方面予以扶持,使精准扶贫工作显实效、出亮点。如今,从南到北,从产业规划帮扶到移民安置,贵定县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深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将精准扶贫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并按照生产、基础设施、医疗、综合等类别组织实施,突显“”准度。从前坑坑巴巴泥巴路换成一条条通村油路,摇摇欲坠的危房和贫困村寨摇身一变成了独具风格的布依村寨。乡村奔小康的梦想在贵定这篇热土上,正迈着坚定的脚步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