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县县通高速”只是“分号”

10.12.2015  09:19

贵州:“县县通高速”只是“分号

新华社记者齐健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0日电 “十二五”收官之年,贵州交通建设将交上一份振奋人心的答卷:全省88个县(市、区)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这是贵州交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一个财力并不富裕的西部省份靠什么实现了交通跨越式发展?在“县县通高速”之后,贵州将如何谋划新的发展蓝图,使交通红利进一步释放,为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高速公路将突破5100公里,形成15个出省通道

    “贵州交通建设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最大的亮点也在于资金。”贵州省交通厅总规划师邱祯国在总结贵州“十二五”交通建设成果时说。

    “十二五”初期,贵州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507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交通瓶颈亟待破解。

    2015年底,贵州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5100公里,形成15个出省通道,与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滇中经济区等实现互联互通。

    据贵州省交通厅统计,“十二五”贵州公路水路交通投资预计达4427亿元,为“十一五”的3.6倍,是历史上投资额最大、增长最快的五年。

    邱祯国说,贵州境内每修1公里高速公路大约需要投资1亿元,平均桥隧比在45%以上。高速公路能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支持,也是自身努力和通过大胆改革巧妙借助外力的结果。

    从2008年开始,贵州省财政以10亿元为基数,每年递增10%专项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各市(州)县按4:6与省财政共同筹集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财力十分困难的贵州省,充分贯彻交通先导战略,最终比原计划提前3年完成“县县通高速”目标。

    2013年,贵州省集中推出15个高速公路招商引资项目,总里程960.1公里,总投资约944.1亿元,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中国交建、中国铁建、四川路桥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高速公路建设。

    “BOT+EPC+政府补贴”模式由贵州率先探索完善,创造性地把高速公路运营期的补贴提前到建设期,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确保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激发了企业参与投资、大干快干的动力。

    即将贯通的贵瓮高速上的清水河大桥全长2171.4米、主跨1130米,是在建的“贵州第一跨”,正常情况需要四年工期,投资建设的中国交建自加压力,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

    “新模式更有效地将投资人、设计与施工的优势整合起来,催生了投资建设企业的内生动力,投资者更有积极性。”贵瓮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胜利说。

    邱祯国说,“十二五”期间,贵州采用BOT模式建设高速公路1589公里,吸引企业投资1770亿元,超过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借助外来资金和先进管理方式,对提前实现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