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扬帆起航 打造“东方瑞士”路线图呼之欲出

01.09.2014  17:13

  瑞士伯尔尼老城一角

本次报道由贵阳银行鼎力支持

    “东方瑞士”,已成为贵州人的美好愿景。

    瑞士享有“世界花园”美誉,贵州拥有“公园省”之称,即使两地隔有万余公里的距离,尽管两地发展程度有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交通区位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把贵州的未来之路贴上瑞士的标签,不无根据;将贵州打造成为“东方瑞士”,不无可能。

    “如果说瑞士能对地理决定命运的论调说‘不’,那么,贵州也有理由通过长期的努力,借鉴学习成为‘东方瑞士’。”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说。

    今天,瑞士已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度之一,而贵州的实力还在中国挂尾。但是,瑞士的成功,让贵州看见未来。

    打造“东方瑞士”,是贵州发展的一盘大棋,这需要有运筹帷幄的气势、卧薪尝胆的坚毅、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霸气。而当下最紧迫的,无疑是确定打造“东方瑞士”的贵州路线图。

     A 蓝图:

     绿色路径走出“东方瑞士

    雪山下的牛羊青草,湖泊边的间间木屋,富足一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谨慎向山水索取,以呵护回报自然。在瑞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之美无处不在。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贵州,要打造的“东方瑞士”究竟是什么模样?

    “贵州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这是贵州发展的顶层设计。

    历史上的瑞士,发展也走过弯路,论经济实力,100年前的瑞士在欧洲连头都抬不起,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曾比英法德落后八九十年。

    “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张晓松说。他刚从瑞士考察回来,对瑞士人清醒认识国家资源,科学合理制定发展战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的发展之路感触颇深。

    “我们可以借鉴瑞士工业化、城市建设等经验,尤其是借鉴瑞士生态保护的经验,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陈敏尔所说的瑞士经验,也被视为“东方瑞士”的蓝图。

    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多瑞士发展的现代理念将在贵州落地生根,更多瑞士优势产业和企业将与贵州携手发展,更多瑞士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将在贵州嫁接运用,更多瑞士文化旅游教育发展的经验将在贵阳开花结果。

    “产业高精尖、外销型战略、发展生态化,完善的法规,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和人的素质提升,这些都应该是贵州打造‘东方瑞士’的突破点。”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黄勇说。

     B 途径:

     弯道超车” 实现跨越发展

    从昔日的贫穷山国,到如今的人均GDP世界第四,全球竞争力连续三年(2010—2012)位居榜首,瑞士实现了蜕变。处于经济洼地的贵州,要实现瑞士般的华丽转身,必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瑞士不是没有穷过,150年前,瑞士也面临着工业污染、发展滞后等问题,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痛苦。”瑞士联邦议院议长汉纳斯·格尔曼坦言。

    瑞士发展的曲折历程,在钟表业得以明显体现。20世纪60年代是瑞士钟表业鼎盛期,年产钟表1亿只,年产值达40多亿瑞士法郎,世界市场份额甚至高达90%。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石英科技为核心的日本手表业,给瑞士人沉重一击。仅1982年,瑞士手表出口量从8200万块跌落到3100万块,销售总额退居日本、中国香港之后,屈居世界第三位。后来,瑞士重新审视钟表价值,夺回了手表王国的尊严。

    “”,这是贵州发展差距的浓缩。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贵州这块土地还处在欠开发、欠开放的状态。按人均GDP水平排位,贵州在全国挂末,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注定了贵州的赶超之路不会一马平川。

    虽不奢求立竿见影,但贵州人正在努力尝试“弯道超车”。

    2014年8月25日,贵州首个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综合保税区——贵阳综保区通过省级预验收,向迎接国家正式验收、正式封关运行迈出关键一步。贵阳综保区除了开展跨境股权投资等4项全国首次开展的试点外,还规划建设《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贵阳示范园区,将成为贵州打造“东方瑞士”的“桥头堡”。

    “成立综保区是个创新的举措,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一步。”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人说。

    发展不讲速度是不现实的,而瑞士高精尖与效率的融合,就是贵州工业最好的借鉴。“必须制定一个长期向瑞士学习的路线图和行动计划,并用理念固化下来。”黄勇说,“而这个路线图的目标是:经济富裕、生活美好、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环境良好。

     C 模式:

     生态文明 助推产业转型

    拜瑞士为师的,不止贵州,远有新加坡,近有国内诸多省份。

    “学也要有自己的特点,任何国家、地区要学习瑞士,都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贵州也一样要有自己的模式。”黄勇说。那么,贵州的模式是什么?

    陈敏尔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曾说,对贵州而言,良好的生态是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我们要把优势用足,把品牌打响,让生态文明既成为发展的方式,也化作发展的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既要以良好的生态助推贵州加速发展,又要用环保要求倒逼贵州转型发展。要在实现金山银水的同时保住青山绿水,发展就必须是有质量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

    不难看出,生态文明理念、既提速又转型、既发展又保护,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正是打造“东方瑞士”的贵州模式。

    瑞士巴塞尔地区是世界“化工之都”,聚集了3500家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生物工程企业,这些定位于高、精、尖的产业之间关联效应很强,极大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贵阳的工业发展瓶颈,也正在利用瑞士模式来解套。

    以大数据为引领,贵阳正在扩展新型工业之路的内涵。目前,贵阳正在围绕强化产业集聚,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一城两带六核”规划为重点,遵循“主业突出、集聚发展、合理交叉、适当竞争”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大数据、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产业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在农业领域,贵阳也在运用“拿来主义”。“贵阳都市现代农业定位于西部山区都市现代农业的示范者、牵引力,核心任务就是要为市民提供生态、绿色、健康的产品。”贵阳市农委总畜牧师李宏清说。

    按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与有关单位关于各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排位,贵州排第13位;《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贵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位列全国第二位。这意味着,只要贵州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完全可能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贵州要走一条高精尖引领、开放型后发赶超的工业立省发展之路。”黄勇说,“这个模式,其核心是加快产业的全面转移升级。

     D 制度:

     完善法规 提供强力保障

    翻开瑞士的发展史,制度保障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百余年来,瑞士联邦和各州政府制定了全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自由化,确保富于竞争性的生活和服务市场,使瑞士成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理想投资场所。

    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还是某一个行业发展的小事,瑞士均会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促进和规范。“瑞士的法律制度不仅完善,而且都是以公民的广泛民主为基础制定的,这就给予最普通的百姓创造性利用自然、获得财富的无限空间。”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说。

    仅以生态环保法律为例,以预警和为环境买单两个原则为基础,瑞士把对环境的呵护上升到“国家目标规定”。目前瑞士共有9部关于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从最早的1876年《联邦森林检查团法》到2003年《联邦基因技术法》,覆盖面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有机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物种保护、废物处置等多个方面,这些法律法规给瑞士的生态环境披上了一件“保护衣”。

    “瑞士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瑞士各级政府制定的环保法律和法规。”瑞士联邦环境署署长布鲁诺·奥伯勒说。

    用法规护航发展,贵州也在突破。2007年,贵州省委提出了实施“环境立省”战略,先后制定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等。同年,贵阳市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并率先成立环保“两庭”,统一司法管辖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饮用水源和森林资源。2010年,国内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正式实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贵州省科学决策学会研究员金力军说。

    有专家称,“东方瑞士”的发展模式、路线,是要靠制度、法律、法规来保障的,而贵州的法律政策体系,还应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从导向性向操作性转变;政策执行应“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促进政策协同;体制机制要先行先试,做大自身优势。

     E 驱动:

     三大要素 牵引蜕变之路

    打造“东方瑞士”的路线图,靠什么来驱动?当然是以人才、创新、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建设要素。

    近年来,贵州省一直强化人才战略,2013年首届贵州人博会吸引了67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会,其中,有四位列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2%以上为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贵阳市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办法,2008年出台《关于引进高学历人才到各级机关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11年实施《贵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2013年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

    而人才的要素,不仅是所谓的尖端人才,也包括贵州所有普通民众。“贵州发展不仅靠政策规划、引领,也要普通市民自觉、自主参与,同心协力,共建美丽家乡。”张晓松说。

    人才是基础,创新是生命力。创新作为重要的建设要素,要求每个行业都要充满创新理念。从去年开始,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代表的贵阳大数据发展之路,就是以创新和高科技为核心,站在新的战略高地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

    “大数据产业是贵州实现因地制宜式发展的最佳体现。贵州气候凉爽、生态环境良好、地质结构稳定,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很高,对世界上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群体的吸引力很强。”赵伟说,“更重要的是,大数据产业受交通环境限制极小,适合贵州这样的山地省份发展。

    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县县通高速的实现,高铁时代的来临,贵州地缘不再“边缘化”。

    欧洲有句谚语:“积累经验,胜过储蓄黄金”,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打造“东方瑞士”,贵州扬帆正起航。由多位专家参与起草的《贵州省打造东方瑞士战略研究》将于年内完成。届时,贵州打造“东方瑞士”战略将有理论的强力支撑。

    知行合一,路在脚下。贵州发展接近前沿的时代正在来临。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赴瑞士报道小组 张可 廖安辉 黄思思 况顺强 俞莹/文 周元杰/图、视频

    ■贵阳网记者 贺敏 蹇悦 新闻中心记者 杨林国 杨丰源 实习生 夏敏玲 对此文亦有贡献